首页> 中文学位 >科学本质:从哲学走向课堂——关于我国科学本质教学的困境之思
【6h】

科学本质:从哲学走向课堂——关于我国科学本质教学的困境之思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言

一研究此问题的缘由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及其反思

三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哲学审思:探寻科学本质教育的源头

第一节科学本质和科学精神:中西方视角的差异

第二节科学本质观的转型:现代科学本质观的危机

第三节科学本质教育的意义: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契机

第二章现实考察:探讨科学本质教学的困境

第一节理念层面的冲突

第二节制度层面的缺失

第三节观念层面的复杂

第三章文化视野:追寻困境发生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实用理性科学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实用理性科学文化的历程

第三节实用理性科学文化的理解

第四章课堂突围:提升教师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第一节提升教师对科学本质理解的意义

第二节提升教师对科学本质理解的路径

第三节科学本质教学的常见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充分理解科学本质已经成为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同时,这一目标正在成为各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究其科学本质的源头而言,它延续了西方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同时直接受到了后现代科学哲学兴起的影响。 作为一项新课程理念,科学本质进入我国科学教育改革实践中遭遇到了三重困境。就理念层面而言,基于人文立场和科学家立场的差异,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科学本质观,影响了共识的形成;就制度层面而言,科学本质停留在总目标上,缺乏具体的目标做支撑;就观念层面而言,教师科学本质观的复杂现状,影响了科学本质教学向现实的转化.这表面是制度教育的困境,但其根源在于受到实用理性科学文化的影响。 这种实用理性的科学文化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直观外推的方法论、功用色彩的目的观为特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的存在与我国古代科学实践是相适应的。但是,当西方科学进入我国后,两种不同科学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正是在现实和历史的困境下,提升教师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显性取向和隐性取向都可以达成这一目标,但前者更为有效。就教学模式而言,融合模式、互动历史小故事模式等都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科学本质教学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