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先秦时期朋友关系、朋友道德研究
【6h】

先秦时期朋友关系、朋友道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 论

第一章 “朋友”之文献学、历史学考察

第二章 先秦四家朋友关系、朋友道德理论探议

第三章 朋友关系、朋友道德与战国社会

第四章 (余论)“朋友”在后世的微妙演变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朋友一伦,作为古代五种人际关系之一,并非有人类之时就有的。从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它很有可能是在氏族社会解体之际的春秋时期,或者更早些时候才产生的一种新型人际关系。朋友关系产生之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人们对它的伦理地位的确立以及道德内涵的改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朋友关系在先秦,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一个复杂化的过程。而朋友道德在春秋时期也曾有过一段隆盛时期,但是在战国时期,尤其是在战国中后期,却又因为时代变迁的影响而趋向衰微。在那个诸子蜂起,学派纷呈的时代,各家各派关于朋友关系及其道德的理论也是各具特色。儒家在朋友理论上的论述是最充分、详备的,具备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这一套理论与儒家思想一以贯之的道德性、政治性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在“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伦理思想的主导下,墨家朋友关系、朋友道德理论却与儒家有着一定的联系,两家在一些具体的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根本区别,甚至在先秦儒墨论争中也留下了“交锋”的痕迹。
   相对于体系完整而严密的儒家朋友理论来说,墨家或许是一种别样的补充。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主张一种“相忘江湖”、“平淡若水”、“不以利合”的朋友关系与道德,而且庄子在君臣相友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或许这也正是庄子独特的知人、知世哲学。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则顺应时代潮流,主张朋友关系应当远离政治,尤其是君臣之间。战国时期,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为朋友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同时朋友关系及其道德对战国这个特定的社会又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战国朋友关系的势利化以及朋友道德的衰微,加深了当时人际关系重中之重的君臣关系的势利化、商品化;而作为时代精英的战国士人们,充分运用这一人际关系在政治方面又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在先秦以后的社会中,“朋友”也经历了微妙的演变,朋友道义责任日见淡化,朋友伦理的地位也有模糊化趋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