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海-原”一体化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研究
【6h】

“山-海-原”一体化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及数据源

2.1 福建省“山-海-原”地理特征

2.2 研究区及其概况

2.3 数据及预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设用地拓展生态约束性因子反演和分析

3.1 生态约束性因子空间分析方法

3.2 生态约束因子反演和时空格局分析

3.3 生态约束因子对建设用地拓展的约束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海-原”建设用地拓展适宜性评价

4.1 “山-海-原”空间格局评价和分析

4.2 针对“上山”- 低丘缓坡地的建设用地拓展适宜性评价

4.3 针对“下海”- 滨海滩涂地的建设用地拓展适宜性评价

4.4 针对“挖潜”- 低效用地的建设用地拓展适宜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海-原”一体化建设用地优化配置与模拟

5.1 Monte Carlo模型理论基础

5.2 “海-原”一体化建设用地优化配置与模拟-晋江市

5.3 “山”建设用地优化配置与模拟-邵武市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声明

展开▼

摘要

海西地区是我国四大经济区之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建设用地的需求。而福建省作为海西地区的主要省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从1996年到2012年总量增长了1.207×104hm2。根据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色,九成陆地面积为丘陵地带,森林覆盖率高达65.95%,耕地面积为全国最低,海岸线长达3751.5km,而坡度小于6度的可用于建设用地拓展的平原地仅占24%。同时,该地区各类建设用地项目不断开发,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演变的趋势逐渐壮大,导致建设用地空间配置错位问题越发严峻。本论文针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低及管制不合理等问题,将区域建设用地结构从单一的数量控制优化到空间区位上,选取福建省晋江市(下海和平原)和邵武市(上山)为典型研究区,主要开展了三项研究内容:
  (1)首先从建设用地拓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对研究区生态约束性指标进行反演,为计算空间单元建设用地拓展综合生态约束性格局指数服务;
  (2)基于生态约束性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探讨晋江市“下海”-滨海滩涂地、“平原”-低效用地及邵武市“上山”-低丘缓坡地三大空间视角下的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3)最后基于生态约束性与经济发展对研究区建设用地开发的影响计算比较优势度,探讨2020年晋江市“海-原”一体化和邵武市“山”地的空间配置最优模式,为国土资源各部门调整用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供依据。本论文的主要发现为:
  (1)首先,建设用地拓展必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拓展研究中必须考虑生态约束性要素的影响,而研究区建设用地拓展生态约束性格局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本论文从水源涵养、洪水调蓄及游憩廊道3大生态因子格局特征来看,约束程度分布与区域自身水系、植被地形条件等相关性显著。基于水源涵养及洪水调蓄约束格局的分析结果,约束程度较高区域为滨海滩涂周边乡镇,由滨海向内陆地区延伸,约束格局指数逐渐降低;游憩廊道格局中,由水网向外约束程度逐渐降低,人为干扰对游憩源的影响逐渐减小。综合三大格局对区域生态约束性分析结果显示,极重要等级地区位于地形较高山脉和滨海沿边,为禁止开发区域;水网及道路两侧为重要等级地区,对城市发展保护作用较大,为限制开发区;中低重要等级地区位于研究区中部,为加大绿色产业附值及合理构建生态安全廊道提供依据;相比之下,极低等级重要性集中于现状已有的建成区附近,该区域的规划应重点考虑人口分布与建设用地规划的相互作用。
  (2)其次,在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还应将晋江市从“下海”与“挖潜”、邵武市从“上山”空间角度分析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空间分布特征,发现晋江市挖潜改造以中部和安海镇两大区域最适宜、滨海滩涂以围头湾段最适宜,邵武市低丘缓坡地建设用地开发以富屯溪周边乡镇要优于其他区域。低丘缓坡地研究的适宜性开发区域(30.60%)主要分布在主水系两侧及公路较集中的区域,限制建设的比例相对较高(48.05%),主要分布在适宜建设区的资源周边,禁止建设区(21.35%)分布基本为环境较恶劣地区;滨海滩涂地开发的生态敏感度较高区段为深沪-塘东段与安海湾段,其次为深沪湾段,生态敏感性较差的为围头湾段;低效用地研究结果中低效率较大的为紫帽镇、西园街道及永和镇,改造潜力最大的为永和镇及紫帽镇,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城市发展和人口分布因素都密切相关。
  (3)最后,基于建设用地拓展生态约束性和“山-海-原”开发适宜性分析结果,深入分析2020年晋江市与邵武市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的最优模式,发现未来晋江市“海-原”一体化建设用地向北部集中,南部以滨海新区为主要发展区域,邵武市“山”地建设用地主要围绕富屯溪周边向外发展。在晋江市“海-原”一体化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3种模拟结果中,模拟结果2是在保证生态环境前提下,重点针对经济潜力较强区域进行开发的最佳方案。低效用地研究区开发强度较大以北部村镇居多,该区建设用地往经济潜力较大区域扩散;滨海滩涂围头湾海段未填海域在配置后开发强度为80%,是帮助解决内陆地区建设用地密度过高问题的桥梁。邵武市“山”地建设用地拓展较发达地区在配置后开发强度为30%左右,城郊镇与吴家塘镇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次大,该区域发展可加大邵武市中心城区范围,提高总体的经济效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