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魏锦晖儿童歌舞作品与“五四”精神
【6h】

魏锦晖儿童歌舞作品与“五四”精神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序 言

第1章 学堂乐歌与近代音乐文化对黎锦晖音乐创作的影响

1.1 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学堂乐歌

1.2 五四时期音乐文化的中西之争

1.2.1 全盘西化观

1.2.2 国粹主义观

1.2.3 中西融合观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校园文化

第2章 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的“五四”精神

2.1“爱”与“美”的追求

2.1.1“爱国”到“博爱”的升华

2.1.2 唯美主义的个性体现

2.2 民主与科学的启蒙精神

2.2.1 民主理性的时代气息

2.2.2 科学启蒙的艺术追求

2.3 另辟蹊径的新式创作

2.3.1 音乐与文学相映生辉

2.3.2 音乐与舞蹈表演珠联璧合

第3章 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促成青少年“五四”精神的根本动因

3.1“以美育德”--音乐教育与德育的互动

3.2 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中“五四精神”的音乐德育功能

3.2.1 对民主理性的向往,激发爱国民族热情

3.2.2 对“真善美”的追求,健全人格完善行为

3.2.3 对音乐实践的探索,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黎锦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富于科学创新精神的音乐家。在二十世纪20年代,黎锦晖在科学地继承了民族民间音乐和近代学堂乐歌创作特点的同时,更是创造性地开辟了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的新体裁。这些儿童音乐作品成为向少年儿童宣传五四新文化、进行美育和德育的生动教材。黎锦晖为儿童专门创作歌曲在中国历代儿童音乐教育中都是少见的,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黎锦晖的音乐创作开始于二十世纪初,其音乐创作深受学堂乐歌的影响,并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民族民间文化。面对五四前后音乐文化中西之争的论战,黎锦晖兼容并蓄,坚持着“中国音乐应以民族音乐为主,民族音乐应以民间音乐为重点”的音乐理念。这些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特征都成为黎锦晖作品形成的根源。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家,黎锦晖准确握住了时代脉搏,将“博爱、民主、科学、创新”的五四精神融入到了儿童音乐创作中,让孩子们在歌曲中领悟真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科学知识,在集体表演中形成团结的精神。这些创作理念在黎锦晖的儿童歌舞作品中主要通过题材、艺术形式等方面所表现。以往的研究者主要突出黎锦晖儿童音乐的美育功能,但是对其作品的德育功能提及甚少。其实黎锦晖对于“美”的追求,不是为了美而美,他追求着一种“以美育德”的理想,并通过作品中“五四精神”的内涵来实现音乐教育与德育的一种互动,让音乐德育功能在音乐教育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希望这种对于音乐德育价值的探讨,可以引起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给当代儿童音乐歌舞的创作提供参考意见,让儿童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并快乐健康的成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