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冯至《十四行集》的西方资源及意义
【6h】

论冯至《十四行集》的西方资源及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一、寻找与应答

(一)从“昨日之歌”到“北游”

(二)冯至与西方文化渊源

二、“存在之诗”——对个体生存处境的反思

(一)作为个体的存在

1、克尔凯郭尔的启示:“独立成为一个生存者”

2、雅斯贝斯的引导:“交往”与“分担’’

(二)走向死亡的存在:里尔克和海德格尔的启示

1、向死而生

2、生与死的统一

三、“飘扬的风旗’’——对西方诗歌艺术的吸收

(一)诗是经验:从抒情到运思的转向

1、学习“观看”

2、歌德的经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诗歌审美方式

(二)十四行体:形式的借鉴与转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20世纪40年代初,以“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扬名的冯至出版了一本运用十四行体形式创作的诗集——《十四行集》。这部诗集无论是在冯至个人的诗歌创作生涯中,还是在同时期众多诗人的创作中,都显得与众不同。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西方文化资源对他产生了尤为重要的影响。追溯冯至的诗歌创作历程,可以发现冯至在创作《北游》之后陷入精神与创作的双重危机,五年的留德经历以及对德语文学的广泛的接触,使得之后的《十四行集》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诗性品格和艺术风貌。从细读《十四行集》入手,不难发现诗歌中蕴涵着冯至对人的生存处境等存在问题的深刻思考。首先是对个体存在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所谓人既要独立承担起自己的生存问题,同时还要与他人互相分担,拓展、深化个体的生命。这主要源自于存在主义思想家克尔凯郭尔和雅斯贝斯的生存观念;其次则是在《十四行集》中,冯至对待死亡的态度明显区别于中国传统生死观念,而与存在主义的“向死而生”的生死观十分相似,其中可见得海德格尔和里尔克生死观念的影响痕迹,尤与后者类似。冯至不仅力图揭开死亡的遮蔽,而且将死亡纳入生命,追求“正当的死生”。冯至存在意识的建筑使得《十四行集》成为诗与思结合的“存在之诗”,获得了一种中国诗歌向来缺乏的超越性的诗性品格。至于《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则有着强烈的现代主义诗歌色彩,这直接得益于冯至对里尔克、歌德为代表的西方诗哲艺术精神的借鉴,从而使得诗歌从抒情转向了运思,通过对日常生活具体事物的观察和体悟中发掘更普遍、更一般的思想和意义。最后,冯至对十四行体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十四行集》的一大亮点。

著录项

  • 作者

    郜志云;

  •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汪介之;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I20;
  • 关键词

    冯至; 十四行集; 西方; 资源;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