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以拟剧理论为研究视角
【6h】

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以拟剧理论为研究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微博用户的相关研究

二、拟剧理论与网民呈现行为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启示与框架结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自媒体时期个体呈现的环境变迁

第一节 “戏剧”上演的外部环境演化

第二节 从日常生活到微博“表演”

一、现实环境下的“表演”行为

二、微博“表演”的可能性

第三节 作为“舞台”的微博

一、自主空间扩充:从熟人社交到陌生人交往

二、图片成为主导:提升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三、警惕性的提高:未知“观众”范围增大

四、存在感的增强:事件参与行为得到肯定

第二章 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

第一节 青年群体的媒介行为特征

一、共同兴趣与求异心态

二、强烈的表达诉求

三、信息获取的“快消”方式

第二节 微博使用情况调查

一、微博使用情况概览

二、自我呈现行为的四种类型

第三节 自我微博形象的构建

一、表露真实自我,争取自由空间

二、展现可能自我,博得他者认同

三、建构理想自我,实现自我认同

第四节 独特剧场中的群体呈现

一、“表演主体”:恶搞与爱心并存

二、“舞台”:后台的延伸

三、“导演”:把关人缺失导致群体盲从

第三章 青年群体微博“表演”行为的动因

第一节 自我呈现的内在动力

一、多样化的信息诉求

二、打造“第二人生”

三、人际维持与网络社交

四、娱乐便捷与休闲放松

第二节 呈现行为的外在助力

一、悲情与戏谑的推动

二、意见领袖的引领

三、政策调整的影响

第四章 青年群体微博呈现行为的反思

第一节 微博平台的正负效应

一、积极影晌

二、负面效应

第二节 表演行为的“失调”

一、过于沉溺导致思考力降低

二、观众的曲解和误传

三、流于形式的群体参与

第三节 网络自我呈现行为的再思考

一、前后台界限模糊,“后台”侵扰随时存在

二、孤独的狂欢,自我呈现背后的隐忧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展开▼

摘要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不断改变着传统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的方式。人们在新的媒介环境中自由度提高,除了能及时接收丰富多样的信息,还拥有了创造、加工和发布信息的权利。尽管在诸多新兴媒介的冲击下,微博的用户使用数目呈现出下滑趋势,但该平台的月平均活跃用户数却依旧在不断提升。另外,微博在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报道及影响程度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指出,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表演。那么,在微博这个更加自由更加多元化的平台上,用户的自我呈现又将如何展开?相关调查显示,青年群体在微博用户中占据着较大比例。伴随网络媒体成长的青年一代,常常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极大热情和兴趣,并有着较强的表达诉求。他们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更是独具特色。
  因此,本文以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主要借助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试图探究该群体在微博中的呈现行为。需要指出的是,对照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本文将微博视为表演的前台。笔者认为,青年群体在微博使用上主要存在四种类型:低调潜水型、简单参与型、自我陶醉型和议题表达型。而对于个体身份的自我建构则出现三种趋势,包括暴露真实自我、展现可能自我以及建构理想自我。从整体来看,用户的呈现行为在使用微博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逐步显现于个体对微博的依赖过程中。影响青年群体呈现的内在因素涵盖信息获知、表达自我、人际维持、休闲娱乐四大方面,外部则受到群体情感的推动、意见领袖的引领以及政策调整的影响等。
  诚然,微博平台对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产生一定积极影响,但在这样一个开放环境里,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其一,作为“表演主体”的青年群体容易沉溺其中,导致自身独立思考能力降低;其二,“观众主体”对他人呈现内容的曲解和误传,又将引起网络秩序的混乱,甚至助长谣言产生;其三,作为“剧班”的群体,往往以非理性极端化的姿态参与话题,公众热情转瞬即逝,最终流于形式。文章最后,笔者对用户的网络呈现行为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思考。即便自媒体工具对个体而言算得上一剂纾解压力的良药,我们也绝不可忽视它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当理性看待与合理使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