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渎职罪中“徇私舞弊”的认定研究
【6h】

渎职罪中“徇私舞弊”的认定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徇私舞弊”的概述

一、徇私舞弊的概念及内涵

(一)徇私

(二)舞弊

(三)徇私与舞弊的关系

二、徇私舞弊的范围及定位

(一)渎职罪语境下徇私舞弊的范围

(二)构成要件论与动机论

(三)单位能否成为“徇私”适格主体

三、徇私舞弊的域外刑法借鉴

(一)德国刑法典的相关规定

(二)美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三)我国台湾地区刑法的相关规定

第二章 渎职罪中“徇私舞弊”罪数形态认定

一、罪数问题的一般原理

二、“徇私舞弊”型渎职罪罪数的认定

(一)徇私舞弊型渎职罪罪数理论形态认定

(二)徇私舞弊型渎职罪罪数规定立法变革及司法实践

三、徇私舞弊涉及罪数的竞合

(一)与受贿罪的竞合

(二)普通渎职罪与特殊渎职罪的竞合

(三)特殊渎职罪之间的竞合

第三章 基于我国“徇私舞弊”型渎职犯罪研究的思考

一、对我国《刑法》第399条第4款的定位解读

(一)该款规定是否适用于任意形式受贿罪

(二)该款规定属于何种罪数竞合形态

(三)该款规定是注意规定还是特别规定

二、徇己之私渎职罪与贪污罪的界定

三、对“徇私舞弊型”渎职犯罪的预防路径

(一)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权限的合理配置

(二)完善法制监督体系,形成强大的震慑态势

(三)构筑思想防线,营造“不想腐”的廉洁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渎职罪,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来分类,有玩忽职守类、滥用职权型和徇私舞弊类三种犯罪,其中,徇私舞弊型犯罪乃该类罪中的一重要类型。在我国刑法第九章规定的渎职罪中,把“徇私舞弊”(字样)直接规定在罪状中的渎职犯罪共14个罪名,占我国刑法渎职罪条文近一半比例。“徇私舞弊”如此频繁出现在渎职犯罪的法条中,使得在对渎职犯罪进行理论研究和司法适用中,必须对其予以正确认定。
  徇私舞弊型渎职犯罪,主要是指为了私情、私利,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违背事实、法律,并致公私利益遭严重损害的行为总称。其基本罪状中,均有“徇私”、“徇私舞弊”等这类表述,侵犯的法益在于相关人员职务行为的公正廉洁。自该类罪设立以来,对“徇私舞弊”的认定在我国法学界、法律界一直存有较大争议,主要集中于徇私舞弊的内涵、范围、定位、犯罪主体认定以及罪数竞合和处罚等问题,这些认识上的分歧争议、理论研究成果的相对缺乏以及渎职犯罪的立法缺陷,严重影响了徇私舞弊型渎职犯罪的查处。
  本文旨在通过对渎职罪中“徇私舞弊”的认定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对徇私舞弊的内涵、范围、定位及域外立法作一介绍及观点阐述,对“徇私舞弊”型渎职犯罪中的罪数形态及竞合问题进行认定分析,特别是对其中,徇私舞弊型渎职罪与受贿罪、普通渎职罪与特殊渎职罪及特殊渎职罪之间的罪数竞合进行各自阐述,形成合理判断。在这些理论探讨基础上,同时结合司法实践中的相关案例,从解释论的角度,对“徇私舞弊”型渎职罪的研究开展相应思考。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重点对我国《刑法》第399条第4款三个方面开展了定位解读,认为该条款所述定性为牵连犯,属特别规定,并适用于与任何形式的受贿罪的竞合;提出徇己之私渎职罪与贪污罪的界定,认为应以渎职罪与贪污罪实行数罪并罚;对“徇私型”渎职犯罪提出具体的预防路径,推动渎职犯罪预防的理论深化,实现惩防并举的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