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县级农村公路现状适应性的模糊评价——以南京市六合区农村公路为例
【6h】

县级农村公路现状适应性的模糊评价——以南京市六合区农村公路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原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国内外发展和现状

1.2.1目前国外公路的发展和政策现状

1.2.2我国农村公路的发展和政策现状

1.2.3我国公路网规划和公路网适应性评价研究的综述

1.3农村公路现状适应性模糊评价的必要性

1.4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本文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1.5.1农村公路交通现状调查和研究

1.5.2模糊评价数学模型建立

1.5.3农村公路现状适应性评价对象的分析

第二章公路现状适应性评价原理和方法

2.1评价指标的选择

2.2评价方法与选择

2.3模糊评价的基本原理

2.3.1综合评价

2.3.2模糊评价

2.3.3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2.3.4权数的确定方法

2.3.5模糊综合评价

第三章农村公路评价特征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3.1农村公路的特点与评价特征

3.1.1农村公路的特点

3.1.2农村公路的评价特征

3.2农村公路适应性评价体系

3.2.1评价因素集

3.2.2农村公路现状适应性的模糊评价体系

第四章模糊评价在农村公路适应性评价中的应用

4.1研究区域概况

4.2研究区域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

4.3研究区域公路交通运输现状与发展

4.4六合区农村公路现状的模糊评价

4.4.1建立六合区农村公路现状评价的因素集

4.4.2建立农村公路现状评价集

4.4.3确定农村公路现状评判参考标准

4.4.4建立模糊评判矩阵

4.4.5确定权重矩阵

4.4.6模糊综合评判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5.1六合区农村公路发展建议一(从政府管理层面上看)

5.1.1科学规划,高起点编制六合公路交通网

5.1.2在加快县道干线公路建设的同时,实现农村镇村公路现代化

5.1.3深化公路交通体制创新

5.1.4依靠科技进步,研究和推广智能交通技术应用,促进智能交通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5.2 六合区农村公路发展建议二(从技术经济层面上看)

5.2.1必须关注工程全寿命费用的降低

5.2.2应该研究和推广简单实用的设计、施工技术

5.2.3农村公路建设规模应适应小交通量的特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农村公路是中国公路网的组成部分,是广大农村地区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交通部张春贤部长在2005年交通工作会议上部署四项重点工作之一是加快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和水泥路的步伐,继续实施好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以实际行动支持三农。它把农村公路建设与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如何规划好、建设好农村公路是当前交通部门紧急而又头疼的事,农村公路交通现状适应性的评判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从交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来讲,农村公路建设直接关系到区域路网整体水平的提高;离开了农村公路的跨越式发展,也不可能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立足点,就是促进路网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路网整体功能,为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本文从论述公路交通适应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出发,考虑公路的现状适应性评价就是以现有路网为基础,综合考虑公路的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因素,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确定现状路网是否适应当前及其未来的各项需要作出评价,由于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路网的各项评价指标难以用一个精确的数值标准来评价,为此采用系统工程方法中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并阐述模糊评价的基本原理;接着依据农村公路数目多、分布广、功能侧重于服务等特点及社会公益性大于经济效益等评价特征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再接着以六合区域农村公路为例,应用模糊评价法从六合区现状公路网面积密度、综合密度、连通度、平均等级、公路建设投资比重5个指标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整理,参考世界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公路指标确定模糊评价参考标准,采用两两比较法确定他们的权重,进而得出六合区域农村公路现状对应模糊评价等级为勉强适应;最后对上述模糊综合评判得出结论进行了分析:5个指标中,路网规模指标如自然密度、考虑人口因素的综合密度等都基本上能适应现状的社会经济状况,突出的问题在于路网的等级水平较低。建议:1.六合区农村公路发展建议(从政府管理层面上看):科学规划,高起点编制六合公路交通网:在加快县道干线公路建设的同时,实现农村镇村公路现代化;深化公路交通体制创新;依靠科技进步,研究和推广智能交通技术应用,促进智能交通产业的形成和发展。2.六合区农村公路发展建议(从技术经济层面上看):必须关注工程全寿命费用的降低;应该研究和推广实用的设计、施工技术;建设规模应适应小交通量的特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