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利用RILs和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对粳稻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分析
【6h】

利用RILs和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对粳稻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原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第一章文献综述

第二章粳稻直立穗与弯曲穗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穗角和几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穗角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2.2 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每穗颖花数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2.3 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穗长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2.4 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有效穗数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2.5 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株高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3讨论

第三章利用粳稻RILs两年资料对穗角和产量构成性状的遗传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RILs穗角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2.2RILs每穗颖花数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2.3RILs每穗实粒数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2.4RILs穗长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2.5RILs株高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2.6RILs有效穗数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2.7RILs播始历期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2.8RILs着粒密度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3讨论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粳稻不同品种成熟时有两种穗型:直立穗和弯曲穗。生产实践中,穗角小的直立穗品种产量较高,但品质较差;穗角大的弯曲穗品种品质较好,但产量较低。把高产优质结合起来是育种家追求的目标。从穗型角度考虑,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或改良直立穗高产品种的品质,或提高弯曲穗优质品种的产量,无论采用哪种改良方法都需要对穗角性状和产量性状的遗传规律有所了解。本研究利用两种穗型粳稻品种杂交产生的分离世代及重组自交系群体(RLL<,s>,F72004;F<,8>/2005)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等几个农艺行状进行了遗传分离分析,获得结果如下:一、调查了3个粳稻杂交组合镇稻88xC堡、丙8979xC堡和丙8979x77302.1的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的穗角、每穗颖花数、穗长、有效穗数和株高性状的表型分布。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这五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①穗角、每穗颖花数、穗长、有效穗数和株高性状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②穗角、有效穗数和株高性状都以加性效应为主,每穗颖花数性状以上位性效应为主,穗长性状在杂交组合镇稻88xC堡中以加性效应为主,而在杂交组合丙8979xC堡和丙8979~77302-1以显性效应为主;⑧穗角、每穗颖花数、穗长、有效穗数和株高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二、调查了粳稻重组自交系穗角、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穗长、株高、有效穗数、播始历期和着粒密度等8个农艺性状的2004年和2005年的表型分布。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P<,1>、P<,2>和RLL联合分析的方法,对这8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2004年和2005年的结果都表明:①穗长性状均受2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穗角、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株高和有效穗数性状均受2对连锁的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着粒密度均受2对连锁的具有累加作用的加性主基因+加性多基因共同控制;播始历期性状均受3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多基因共同控制。②穗角、穗长、株高、播始历期和着粒密度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都以多基因遗传为主。

著录项

  • 作者

    陈献功;

  •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
  • 学科 作物遗传育种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洪德林;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511.220.32;
  • 关键词

    粳稻穗型; 基因遗传模型; 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