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代乾隆时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
【6h】

清代乾隆时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第一章绪 论

第一节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乾隆时期的自然灾害

二、乾隆时期的荒政

三、康乾盛世的衰落与乾隆时期自然灾害、荒政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选题的依据和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选题研究的目的

第四节本选题研究的方法、手段、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二、创新之处

三、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本选题研究的时、空范围及主要资料来源

一、时间、空间范围

二、主要资料来源

第二章清代乾隆时期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乾隆时期的水灾

一、水灾的种类

二、水灾发生概况

三、水灾与黄河之间的关系

四、特大水灾

第二节乾隆时期的旱灾

一、旱灾发生概况

二、特大旱灾

第三节乾隆时期的雹灾

一、雹灾的发生概况

二、严重雹灾

第四节乾隆时期的虫灾

一、蝗灾发生概况

二、特大蝗灾——乾隆17年蝗灾

三、其它类型的虫灾

第五节乾隆时期的风灾

一、沿海地区的风灾

二、内陆地区的风灾

第六节乾隆时期的冻灾

一、霜灾

二、冷雨灾

三、雪灾

第七节乾隆时期的地震灾害

一、地震灾害概况

二、乾隆3年宁夏大地震

三、乾隆51年四川康定大地震

四、乾隆57年台湾大地震

第八节乾隆时期的瘟疫

第九节乾隆时期自然灾害的全貌

第三章乾隆时期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发生的人为因素

第一节乾隆时期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以水、旱、雹灾为主

二、灾害发生频繁

三、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区差异大

四、时间上呈现连续性和集中性

五、主要灾种的发生与地形、纬度关系密切

第二节乾隆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

一、乾隆在水利兴修问题上的形式主义

二、各地普遍存在的水利废弛

三、对与水争地行为听之任之

四、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五、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第四章清代乾隆时期的荒政

第一节清代以前我国荒政概述

一、尧舜禹和夏商周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

二、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五代十国及两宋时期

五、元、明时期

第二节清初顺康雍时期荒政概述

一、顺康雍时期拯灾救荒的基本程序

二、顺康雍时期拯灾救荒的主要措施

三、顺康雍时期的备荒

第三节乾隆时期的报灾、勘灾和审户

一、报灾

二、勘灾

三、审户

第四节乾隆时期的抚恤

一、抚恤政策概述

二、抚恤政策的落实及破例抚恤情况

第五节乾隆时期的赈济

一、赈济政策的变化和发展

二、赈济情况简介

三、赈济政策落实情况之个案分析——以乾隆11年江苏邳州、宿迁、桃源3州县水灾赈济为例

第六节乾隆时期的灾民借贷

一、借贷政策的变化和发展

二、破例借贷及借贷钱粮的豁免

第七节灾区钱粮缓征

一、缓征政策的变化和发展

二、缓征政策的落实

第八节钱粮蠲免

一、蠲免政策的变化和发展

二、康雍乾三朝减免佃民灾蠲钱粮政策的变化

三、变相蠲免——漕粮折征

四、灾欠蠲免

第九节对灾区的“截拨裕食”

一、截拨漕粮救灾,“从不稍存靳惜”

二、丰歉地区间的粮食调拨,“不可稍存此疆彼界之分”

三、促进地区间“商贾相通、以丰济歉”的三项措施

第十节平粜政策及其落实概况

第十一节安辑流民

一、流民问题严重的原因

二、政府安辑流民的主要措施

第十二节备荒

一、备荒政策的变化和发展

二、漕粮与备荒

第十三节乾隆时期荒政的目的和特点

一、荒政的目的

二、荒政的特点

第五章自然灾害、荒政与康乾盛世的衰落

第一节自然灾害与荒政的时间段限定

第二节自然灾害对乾隆时期社会经济的破坏

一、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二、人口死亡与劳动力减少

三、物质财富损失

第三节拯灾救荒与乾隆朝财政“预算外”支出

一、救灾造成的财政“预算外”支出估计

二、其它类型的财政“预算外”支出

三、国家财政实际节余情况

第四节自然灾害、荒政与乾隆朝的灾民生活、流民问题

一、自然灾害、荒政与灾民生活

二、自然灾害、荒政与流民问题

第五节乾隆朝吏治与水利、荒政

一、吏治与水利

二、吏治与荒政

第六节自然灾害、荒政与乾隆朝群众的反抗斗争

一、闹灾

二、起义

第七节自然灾害、荒政与乾隆时期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两湖地区

二、秦巴山区、湘鄂西山区和川东山区

第六章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附件一清代乾隆时期18直省每年被灾州县厅详情一览表

附件二清代乾隆时期18直省各灾种每年被及州县厅次统计表

展开▼

摘要

本论文以清代乾隆时期(1736-1795年)全国18各直省的自然灾害与荒政为研究对象,阐述乾隆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全貌,研究这一时期拯灾救荒的政策措施及其落实情况,分析自然灾害与荒政对康乾盛世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历史学的实证考察为基本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证紧密结合,综合运用计量、归纳、考证、演绎等研究手段。按照选题研究思路,充分利用和吸收自然灾害史、荒政史和清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借助灾害社会学、灾害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全面介绍乾隆时期的自然灾害,梳理乾隆时期的荒政体系,研究自然灾害、荒政与康乾盛世衰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结构安排上,把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既有对乾隆时期自然灾害发生和荒政落实情况的整体描述,又有典型的个案分析;在行文过程中,把文字叙述与图表显示紧密结合。 第一章,主要阐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选题的依据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目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研究方案,以及本论文研究的时间段和地理范围界定,等等。 第二章,详细介绍清代乾隆时期水灾、旱灾、雹灾、虫灾、冻灾、风灾、瘟疫和地震等八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乾隆朝60年间,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特别是水旱灾害。在上报至中央政府、确定已经“成灾”或已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中,水灾被及的总州县次约为8074个,旱灾为3770个,雹灾为1148个,霜灾为163个,风灾为271个,人疫、牛疫共68个,地震111个。由此看来,乾隆时期,水旱雹灾发生最为频繁。在各类已发生的自然灾害中,有的被灾面积大,受灾人口多,危害严重,所以文中有选择地对一些特大自然灾害作专题介绍。 第三章,主要是在把乾隆时期自然灾害发生情况与清初康雍朝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归纳乾隆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等。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其自身的特点,如:灾害种类繁多,以水旱雹灾为主,地区分布不均衡,年发生情况差异较大,地形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决定着灾种及其发生的频度,等等。显然,乾隆时期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探讨乾隆时期的人为因素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政府在水利问题上的不作为,民间对水利兴修的消极态度,各地普遍存在的与水争地现象,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等等。所有这些,使自然灾害发生更加频繁,危害更大。 第四章,首先,简述清代以前我国古代荒政的发展历程,介绍清初顺康雍时期拯灾救荒的基本程序、主要措施及备荒情况,以便于对乾隆以前荒政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下文阐述乾隆时期荒政作必要的铺垫。然后,着重研究乾隆时期,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政府在借鉴前代荒政的基础上,制定了系统的救济灾荒的制度和政策,并在实际中加以落实。虽然这一时期关于荒政并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法律、法规出台,但在“以例治天下”的清代,已经出现过的拯灾行为即是以后救荒的范体。实际上,乾隆继位以后,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就使政府救荒行为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荒政的集大成时期,它也是我国古代荒政最完善的时期,不论是与有清一代的各朝相比,还是与清代以前的各代相比,这一结论是毋庸争议的。 我国自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随着自然灾害的出现,荒政便应运而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清初顺康雍时期,救荒的基本程序包括报灾、勘灾、审户和给赈,主要措施包括蠲免、抚恤、赈济、借贷、缓征、平粜、安辑流民等,地方主要是通过常平仓、社仓、义仓等积谷备荒。乾隆时期,拯灾救荒的基本程序与康雍时期不存在多少差异,只是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时间上的规定作了变动,有利于灾后赈、贷、蠲、缓事宜。在赈济问题上,乾隆始终恪守一个原则,即成灾必赈,它包括灾后抚恤、正赈、加赈和厂堂赈济,特别是加赈,在这方面,乾隆朝的政策极其宽大,几乎每年都有此举;赈济的钱粮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乾隆一贯反对私人钱粮参与其中,除了乡村的粥赈等慈善类行为;正是因为如此,仅赈济一项,60年间国家花费的银粮可谓不计其数,无法准确统计。在灾后借贷和钱粮缓征方面,乾隆时期的政策大大突破了前代的规定,政策上有越来越重视和宽松的趋势;特别是以往例不缓征的漕粮、漕项,在这一时期常常予以“法外开恩”。这对缓解灾民困苦,使灾区粮食充裕,稳定粮价和物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灾区赋税的蠲免也是乾隆时期荒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过程中,不但使蠲免的有关政策得以兑现,而且在皇帝巡幸、战争爆发、连年被灾和普蠲全国钱粮之际,灾民们也往往得到额外的蠲免,其数字惊人。为了使灾民有力购粮度日,乾隆还将政府所储或所购之粮减价出售,有按例减价,亦常有破格减价,即通过政府对灾民的粮价补贴,尽可能让灾民度过难关。除了政府直接向灾区调拨大量的粮、银外,乾隆还充分利用市场实现全国范围的粮食自由流动,最终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为灾区“裕食”的目标。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乾隆为救荒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在备荒特别是在地方积粮以备荒歉方面关注不够,因而使各地最终把救荒的希望寄托在中央政府的临时补苴上,这主要表现在各州县积储严重不足、积储制度徒有虚名,乾隆对这一情况也是一清二楚。总之,乾隆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在荒政方面作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尝试。这一时期的荒政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各地荒政落实情况差异较大,不尽人意,文中通过个案的分析,使我们可见这一问题之一斑;造成荒政落实不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五章,它是在第二、第三、第四章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的衰落与乾隆时期自然灾害和荒政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康乾盛世是在乾隆朝中后期逐渐衰落的。但时至今日,没有一位学者把自然灾害、荒政与康乾盛世的衰落联系起来。实际上,笔者研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其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严重破坏了农业经济,使本来就停滞不前的传统农业出现了倒退的趋势,虽然从形式上看,这一时期的荒政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灾区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实际上其作用微乎其微;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一方面迫使清廷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力,用于对灾区的蠲赈贷等;另一方面,对被灾地钱粮的缓征和对灾民的借贷,也使数额巨大的钱粮因灾害连年、人民生活困苦等原因而最终无法征还,国家的财政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广大农民不得不依靠政府度过难关,这样就使得政府与百姓暂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人民群众在与官员的面对面接触中,更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吏治败坏等社会深层次的问题;还有,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本身就暴露了政府在水利问题上的不作为。在我国封建社会,“四民之中,最苦者农也”,毫无疑问,在自然灾害中真正受苦受难的是平民百姓,他们本来生活就十分困苦,劳作终年,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可以想象在自然灾害的频繁侵袭下是一幅怎样的不堪入目的灾民图。尽管乾隆政府在实际中为了救民于水火也进行了相应的努力,但由于存在全国粮食总量严重不足、自然灾害过于频繁、吏治败坏等多方面因素,使这一时期的荒政并没有能够解决灾民的实际问题,因而灾区的闹赈、遏籴、抢米等斗争此伏彼起,虽然它们都无一例外地遭到政府的残酷镇压;灾民流离于道络绎不绝,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安置措施,但最终没有遏制住流民大潮,使他们最终成为清代中后期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主力军。所以,自然灾害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最终,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盛世正是在乾隆时期自然灾害的风风雨雨声和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浪潮中落下了帷幕。 第六章,对本论文的第二至第五章进行总结和提炼,认为:清代乾隆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自然灾害的多发期之一。这一时期自然灾害有其自身的特点是。自然因素是导致灾害频繁的最直接的原因,但人为原因却不可忽视。自然灾害使农业生产损失惨重,严重影响国家财政。它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灾民生活更加贫困,流民问题越来越严重。乾隆在荒政上可谓不遗余力,慷慨大度,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另外,还应与他的个性和信仰佛教有关。 康乾盛世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它开始衰落于乾隆中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自然灾害及荒政的影响不应忽视。透过乾隆时期的自然灾害、荒政及其对康乾盛世衰落的影响的全面考察和研究,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四点启示:一是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二是自然灾害是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荒政是一把“双刃剑”,要重在落实;四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必须把科学防灾、救灾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也必须把依法救灾和以德救灾有机结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