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华杆菌科和中华单胞菌属多相分类学研究
【6h】

中华杆菌科和中华单胞菌属多相分类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符号和缩略词

声明

第一章γ变形菌亚纲黄单胞菌目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一、细菌分类学研究概况

1.表型分类法

2.数值分类法

3.遗传学分类法

4.多相分类的意义及应用

二、黄单胞菌目分类学地位及其家族的成员

三、黄单胞目成员的一般分类学特征

1.形态特征

2.生理生化特征

3.化学组分特征

4.分子遗传学特征

参考文献

第二章微球菌亚目球菌科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一、微球菌科分类学地位及其家族的成员

二、微球菌科细菌的一般鉴定特征

1.形态特征

2.生理生化特征

3.化学组分特征

4.分子遗传学特征

参考文献

第三章中华杆菌的分离、鉴定及中华杆菌科的建立

一、材料和方法

1.供试菌株和培养基

2.形态观察

3.生理生化性状和碳源利用分析

4.其他生理生化性状的测定

5.G+C mol%含量测定

6.脂肪酸及异戊二烯醌分析

7.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生分析

8.保守基因16S rDNA序列特征性核苷酸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革兰氏染色、菌落形态、菌体形态观察

2.生理生化性状和碳源利用分析

3.其他生理生化性状的测定

4.脂肪酸及异戊二烯醌分析结果

5.G+C mol%含量测定结果

6.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

7.中华杆菌新科16S rRNA基因序列标记性核苷酸的分析结果

三、讨论及新分类单元描述

参考文献

第四章中华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中华单胞菌新属的建立

一、材料和方法

1.供试菌株和培养基

2.形态观察

3.生理生化性状和碳源利用分析

4.其他生理生化性状的测定

5好养、压氧和发酵生长特性检测

6.G+C mol%含量测定

7.基因组DNA-DNA杂交

8.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9.细胞化学类型分析

10.保守基因16S rDNA序列特征性核苷酸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革兰氏染色、菌落形态、菌体形态观察

2.生理生化性状和碳源利用分析

3.好养、厌氧和发酵生长特性

4.其他生理生化性状的测定

5.脂肪酸及异戊二烯醌分析结果

6.G+C mol%含量和基因组DNA-DNA杂交测定结果

7.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

8.中单胞菌新属细胞化学类型分析结果

9.中单胞菌新属16S rRNA基因序列标记性核苷酸的分析结果

三、讨论及新分类单元描述

参考文献

创新之处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展开▼

摘要

从安徽合肥地区森林土壤中分离到两株细胞和菌落形态以及保守性16S rRNA基因与它们相邻菌株具有巨大差别的新菌株,分别命名为CW-KD 4T和CW-108T。通过对菌株CW-KD 4T和CW-108T的形态学、细胞化学、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等多相分类学指标分析,最终确定新分离的两个菌株的分类学地位分别为γ变形菌亚纲内的一个新科和放线菌纲微球菌科的一个新属,并分别命名为中华杆菌科和中华单胞菌属。 CW-KD 4T革兰氏染色反应呈阴性,菌体长杆状(0.3-0.4 × 2.4-2.6 μm),无鞭毛和茸毛;生长缓慢,培养4到5天后,菌落颜色为浅黄色,圆形并向上凸起,边缘光滑,直径0.5-0.8 mm,并且相互粘连,单菌落较难分开,细胞内具有非扩散性黄色素。不产生孢子,好氧,化能异养型;能较好的生长于TYB、LB等复合培养基,很难或不能生长于营养琼脂和麦康凯琼脂等单一培养基。菌株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35℃,最适生长温度是25-30℃。CW-KD 4T能较好的利用N-乙酰葡萄糖胺、D-纤维二糖、D-葡萄糖、葡萄糖酸盐、D-核糖、D-糖和淀粉为唯一碳源生长;并能够利用纤维二糖、L-鼠李糖、D-核糖和蔗糖发酵产酸。氧化酶反应阳性,尿酶反应弱阳性;其它酶活性,如过氧化氢酶、β-半乳糖苷酶,苯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DNA酶等均为阴性。不能还原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不能够水解白明胶、酪氨酸和吐温80。不产H2S,甲基红、VP和吲哚反应均为阴性。能生长于0-2% NaCl盐浓度范围内,无NaCl和其它盐离子依赖性。CW-KD 4T主要脂肪酸为C16:0、C18:1()7c和复合脂肪酸III;呼吸链醌种类为Q-8;G+C摩尔百分含量为65.1%。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CW-KD 4T与其最相邻的两个属(嗜烃菌属和涅瓦河菌属)序列同源性差别均超过10%,且具有完全不同的科级特征性核苷酸。通过以上多相分析结果,最终确定CW-KD 4T分类地位为γ变形菌亚纲内的一个新科,命名为中华杆菌科并将菌株CW-KD 4T命名为黄色中华杆菌。 CW-108T革兰氏染色反应呈阳性,菌体弯杆状(0.5-0.9×1.7-4.5 μm),无鞭毛和菌毛;生长较快,培养2天后,菌落颜色为浅黄色,圆形并向上凸起,边缘光滑,直径0.8-0.1 mm,并且相互粘连,单菌落较难分开,菌体钿胞产生非扩散性黄色素。不产生孢子,好氧,化能异养型。能较好的生长于TYB、LB、GYC和MYP等复合培养基,很难或不能生长于营养琼脂和麦康凯琼脂等单一培养基,菌株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5-42℃,最适生长温度为37℃左右。CW-108T能较好的利用七叶树素、D-纤维二糖、赤藻糖醇、D-果糖、D-葡萄糖、D-乳糖、丙三醇、纤维醇、2-酮基-葡萄糖酸盐、D-麦芽糖、D-甘露糖、甘露醇、D-松三糖、β-甲基-D-木糖苷、D-核糖、山梨醇,D-蔗糖和D-松二糖为唯一碳源生长并且发酵产酸。脂肪酶、β-半乳糖苷酶和尿酶反应呈阳性,过氧化氢酶弱阳性;其它酶活性,如氧化酶、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等均为阴性。能还原硝酸盐但不能还原亚硝酸盐;能水解吐温80,不能够水解白明胶、酪氨酸和淀粉。不产H2S和吲哚,VP啦为阳性。能生长于0-3%NaCl盐浓度范围内,无NaCl和其它盐离子依赖性。CW-108T主要脂肪酸为1-C15:0、AI-C15:0和AI-C17:0等支链脂肪酸;呼吸链醌种类为MK-9(H2)和MK-8(H2);细胞壁糖成分为半乳糖(Gal)、甘露糖(Man)和核糖(Rib);细胞壁肽聚糖氨基酸组成为赖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Lys:Ala:Glu:Gly=1:3.5:1:0.2),细胞壁类型为A3α;细胞膜磷脂为DPG、PG、PI和PME。G+C摩尔百分含量为71.1%。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CW-108T和模式菌株黑蓝节杆菌DSM 20127T相似性为99.4%,这两个菌株-起独立分支于系统发育树的下部;这两个菌株与它们最相邻的两个属(柠檬球菌属和微球菌属)序列同源性差别为5%左右,与微球菌科内所有其它有效发表菌属差别均大于5%。虽然CW-108T和DSM 2012T大部分特征性核苷酸和微球菌科的特征核苷酸一致,但有七个位点差别。CW-108T和模式菌株黑蓝节杆菌DSM20127T的基因组杂交相似性为52%,此结果表明这两株菌为同一属内的两个不同的菌种。通过以上多相分析结果,最终确定以CW-108T和DSM 20127T为代表的独立分支的分类地位为微球菌科的一个新属,并命名为中华单胞菌属,将菌株CW-108T命名为黄色中华单胞菌,将菌株DSM 20127T从节杆菌属里划出归为中华单胞菌属命名为黑蓝中华单胞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