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早籼稻品种的演变特征及对施氮的响应
【6h】

早籼稻品种的演变特征及对施氮的响应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项目基金资助

第一章 引言

1 选题依据

2 文献综述

2.1 品种演变的研究方法

2.2 株型性状的演变

2.3 群体质量性状的演变

2.4 产量性状的演变

2.5 品质性状的演变

2.6 氮素营养性状的演变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OBJECTIVE ABSTRACT

第二章 早籼稻品种株型的演变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型

2.2 茎型

2.3 穗型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ANALYSIS OF EVOLUTION CHARACTRISTICS OF PLANT TYPE IN EARLY SEASON INDICA RICE CULTIVARS ABSTACT

第三章 早籼稻品种群体质量的演变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抽穗至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量

2.2 总颖花量

2.3 粒叶比

2.4 有效叶面积率与高效叶面积率

2.5 单茎茎鞘重

2.6 颖花根流量

2.7 成穗率

3 讨论与小结

3.1 花后光合产物积累量对产量的贡献

3.2 源库指标的单一作用与协调作用

3.3 单茎茎鞘重与成穗率

3.4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ANALYSIS OF EVOLUTION CHARACTRISTICS OF PLANT TYPE IN EARLY SEASON INDICA RICE CULTIVARS ABSTACT

第四章 早籼稻品种产量的演变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的演变

2.2 产量构成因子演变

2.3 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贡献

3 讨论与小结

3.1 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

3.2 关于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

3.3 早籼稻产量改良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ANALYSIS OF EVOLUTION CHARACTRISTICS OF PLANT TYPE IN EARLY SEASON INDICA RICE CULTIVARS ABSTACT

第五章 早籼稻品种稻米品质的演变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加工品质的演变

2.2 外观品质的演变

2.3 蒸煮食味品质与蛋白质含量的演变

2.4 稻米品质综合评定

3 讨论与小结

3.1 加工品质

3.2 外观品质

3.3 蒸煮食味品质

3.4 营养品质

参考文献

ANALYSIS OF EVOLUTION CHARACTRISTICS OF PLANT TYPE IN EARLY SEASON INDICA RICE CULTIVARS ABSTACT

第六章 早籼稻品种对施氮的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对氮肥的响应

2.2 主要生育时期氮积累量对氮肥的响应

2.3 主要生育阶段吸氮量对氮肥的响应

2.4 氮效率对施氮的响应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THE RESPONSE OF EARLY INDICA RICE CULTIVARS ON DIFERENT NITROGEN FERTILIZER RATES ABSTRACT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株型、群体质量、产量、品质及氮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

1.2 进一步提高早籼稻产量的途径

1.3 早籼稻高产的株型与群体质量指标

1.4 早籼稻品质改良的思考

2 结论

3 创新点

4 研究展望

4.1 加强株型生态型与品质的研究

4.2 开展品种演变性状关联性研究

4.3 深化品种演变的生理特征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硕士期间已发表的相关论文

展开▼

摘要

研究品种的演变对于指导生产、制定育种目标、预测品种的发展方向、制定产业政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不同年代选育的16个代表性早籼稻品种为材料,通过不同施氮水平的田间试验,探讨早籼稻品种演变进程中株型、群体质量、产量及稻米品质的演变特征,并探讨品种演变进程中产量与氮效率对氮肥响应的演变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早籼稻品种在改良进程中,上部三片功能叶片变短、变直、变厚、变挺。叶片直、挺即叶片基角和叶片曲率改良效果最显著。节间总体表现为变短、变粗。基部节间变幅最显著,从早期高秆品种的4.51cm下降到近期优超品种的1.52cm;穗型改良最显著的是每穗粒数和二次枝梗数。
   早籼稻品种叶型改良应在保持现有叶片曲率的前提下增加叶长,以增加功能叶的光合面积,从而增加水稻生育后期光合产物的积累;茎型改良应增加基部节间的粗度和穗下节间的长度,以适当增加株高和生物量且生育后期不发生倒伏;穗型改良应增加穗长和枝梗数,以增加每穗粒数。
   2.早籼稻品种改良进程中,花后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增强,干物质积累增加;齐穗期叶面积指数与总颖花量增加;高效叶面积率与颖花根活量略有下降;有效叶面积率与成穗率变化不大;单茎茎鞘重呈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的趋势。早籼稻群体进一步改良的有效途径是提高高效叶面积率的比例,增加花后光合产物的积累;同时,增加总颖花量,使得源库协调。
   3.早籼稻产量随品种的演变而逐渐增加.各演变阶段的实际产量依次为3.91、5.83、6.54、7.06t.hm-2,每阶段的增幅依次为49.10%、12.17%、7.95%。与收获指数的演变趋势一致。产量构成四因子中,每穗粒数除矮秆品种与矮抗品种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演变阶段差异均显著。
   早籼稻从早期的高秆品种到近期的优超品种,每穗粒数的改良效果最显著,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因此,通过育种改良选育每穗粒数多的大穗型品种,是实现早籼稻产量进一步提高的有效途径.
   4.早籼稻品种演变进程中,整精米率略有下降;粒长变大、粒宽变小,长宽比值变大,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垩白度均下降,透明度显著降低;碱消值、胶稠度均变化不大;直链淀粉含量变幅为23.3%~24.7%,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变幅为11.7%~12.4%,差异也不显著。质量指数增加,但部标等级均较低,为5级或6级。早籼稻品种演变进程中外观品质、加工品质朝优良的方向演变,但营养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改良效果不明显。
   5.随着品种的改良,现代优超品种的耐肥能力增强,越是在高肥条件下越能发挥其产量潜力,实现高产;品种演变逐步提高了水稻全生育期的吸氮量,现代优超品种吸收的氮素更多地分配在籽粒中;无论是在施氮还是不施氮的情况下,品种改良均提高了水稻的氮素干物质生产率与氮素稻谷生长率,在施氮情况下表现更明显;品种改良明显提高了水稻氮肥的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而未能明显提高吸收利用率。

著录项

  • 作者

    袁江;

  •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
  • 学科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绍华,章秀福;
  • 年度 200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511.21;
  • 关键词

    早籼稻品种; 演变特征; 氮肥响应; 氮效率;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