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渐州新型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研究
【6h】

渐州新型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因此要进行新农村建设,必须培育新农民,新农村和谐;必须分解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村劳动力,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把各种农村劳动力由市场进行选择调配,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使社会更和谐,才能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
   温州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浙江省的东南部。人口数位居全省第二,其中农业人口611.9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8.55%,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369万人,真正农业从业人员不到37万人,占乡村按劳动力资源数的不到11%。改革开放30余年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翻了5至6番,同时第一产业在GDP中的贡献率逐步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和谐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大力发展已成为农村特色经济的劳务经济,发展农民私营经济,增加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源,成为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
   本文从剩余农村劳动培训及转移的涵义、意义出发,评述了国内外主要理论,分析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对温州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的现状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研究。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综合评价,指出了温州近几年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制约因子,针对性的提出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温州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呈现如下特点:①文化基础差,温州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0.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6%,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3%,文盲与半文盲约占3.2%;②科技素质差,大多数农民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③思想观念落后等。这些主要是由教育理念的制约、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和城乡贫富差距等因素造成的。由于劳动力素质偏低,造成了该地区农业人口控制的难度增加,对农业生态和环境造成了破坏加剧,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导致农业市场化进程推进缓慢,从而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2、温州市目前培养新型农村劳动力的现有途径主要有: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农函大培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农村经纪人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农业职业教育(学历教育+职业鉴定)和企业带动培养。这些途径存在着培养管理体制不合理,培养不可持续、培养机制不健全,培养效果不佳、培训内容不切实际,人才流失严重、培养方式与农民学习特性结合不紧、培训与农民就业创业需要脱节、出市出省农村劳动力异地培训进展缓慢和投入主体不明确,培训投入不足等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根据温州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培养新型农村劳动力措施:①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即培训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针对农村劳动力的不同文化程度和用工单位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教育培训,按需施教,开展长短期的、不同类别的特色培训,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培训体系;②提高农村经纪人员素质;③建立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养的长效机制;④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⑤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⑥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⑧抓好培训基地建设;⑦制定和完善转移培训的相关政策等。
   3、温州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主要途径有:①各级政府必须把发展乡镇企业与个体私营经济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积极扶持乡镇企业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②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大多数人成为城市居民,使农村劳动力减少。进而使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环境改善,城乡差别消失;③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和稳定转移的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