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华鳖急性出血性综合症的病原学研究
【6h】

中华鳖急性出血性综合症的病原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中华鳖分类地位、养殖概况及其疾病的研究进展

1 白底板病(White Abdominal Shell Disease)

2 红脖子病(Red Neck Disease)

3 红底板病(Red Abdominal Shell Disease)

4 腮腺炎病(Parotitis)

5 疖疮病(Scabies)

6 腐皮病(Ulcerative Skin Disease)

7 白点病(White-point Disease)

8 白斑病(Fair Spot Complexion)

9 水霉病(Saprolegniasis)

10 水蛭病(Leech Disease)

11 锥体虫病(Trypanosoma Disease)

12 鳖钟形虫病(Vorticella Disease)

13 蠕虫病(Helminthiasis)

13 血簇虫病(Haemogregrina Disease)

14 氨中毒症(Ammonia Poisoning)

15 脂肪代谢不良症(Bad Fat Metabolism)

16 萎瘪病(Atrophy)

17 外生殖器下垂症(Prolapse of External Genitals)

第二章 国内外龟鳖类疾病病原研究进展

1 病毒性病原

1.1 疱疹病毒(Herpesvirus)

1.2 虹彩病毒(Iridovirus)

1.3 腺病毒(Adenovirus)

1.4 中华鳖病毒(Trionyx sinersis Virusis,TSV)

1.5 副黏病毒(Paramyxovirus)

1.6 反转录病毒(Retrovirus)

1.7 乳头瘤病毒(Papillomavirus)

1.8 其他病毒

2 细菌性病原

2.1 气单胞茵(Aeromonas Hydrophila)

2.2 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2.3 变形杆菌(Proteus)

2.4 沙门菌(Salmonella)

3 其他病原

第三章 中华鳖急性出血性综合症的病原研究

1 细菌病原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小结

2 急性出血性综合症中华鳖的病毒检测和致病性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小结

3 支原体病原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小结

4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中华鳖沙门菌的分离、致病性及双抗体夹心ELSA建立

1 沙门菌的分离与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中华鳖沙门菌病双抗体夹心ELISA的建立

2.1 材料及方法

2.2 结果

3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华鳖急性出血性综合症是2003年来发生在浙江省中华鳖生态养殖场的一种突发性疾病,具有发病急、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病鳖的主要症状为腹甲和前肢出现红色斑块或斑点,四肢、脖子肿大,解剖观察发现:病鳖体内血液流失严重,肺黑色,肝肿大呈花斑状,胃肠道充血出血严重,咽喉鳃状组织充血糜烂,有的雌性个体卵巢充血糜烂。
  本研究针对2006年-2012年间浙江省池塘养鳖场中采集的典型急性出血性综合症病鳖,从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方面开展该病的病原学研究。对病鳖的优势分离菌进行16srRNA鉴定表明:12例病鳖肝、肾等器官分离到气单胞菌5例、爱德华菌1例、变形杆菌1例、球菌1例和沙门菌1例,分离率分别为41.7%和8.3%;人工感染及LD50测定表明:气单胞菌及沙门菌有较强毒力,气单胞菌LD50范围为1.47-5.18×107CFU/ml;变形杆菌、爱德华菌和肠球菌毒力较低,以0.5×108CFU/ml注射感染不能使中华鳖发病死亡。中华鳖注射气单胞菌后可出现底板发白或发红、肝脏紫红、脾和肾肿大、胃肠道充血出血等症状,
  取中华鳖急性出血性综合症样品制备除菌病毒滤液用于攻毒中华鳖,12个病例中有3个可使健康中华鳖复制出脖子肿大、胃肠粘膜严重充血、肝肿大呈花斑状、咽喉鳃状组织充血糜烂等典型的急性出血性综合症症状,病毒经健康中华鳖连续传代5代后毒力可逐渐趋于稳定;用虹彩病毒和疱疹病毒特异性引物PCR检测,发现3份样品为虹彩病毒阳性,分别为YH06-1、HZ11-1、TX12-1,所有样品未检测到疱疹病毒;毒力和病毒的PCR结果未发现对应关系;将5代连续感染中华鳖的除菌病毒悬液接种EPC、CIK和CO细胞,连续传代5代,未发现细胞病变。用支原体通用引物对全部样品进行了支原体检测,从YH06-1和SX12-1中可检测到PCR阳性产物,扩增片段大小符合预期,但委托测序未获得核酸序列;采用含醋酸铊的支原体选择性培养基,不能有效抑制杂菌,无法得到支原体纯化培养物。
  从不同病原研究的结果,可以认为中华鳖急性出血性综合症的致病病原可能不是单一病原引起的,而是由多种病原与饲养环境共同作用引起的,类似于龟类的鼻胃综合征。
  对2012年绍兴发病中华鳖体内分离到细菌SX12-1进行生化和分子鉴定、毒力分析,表明为沙门菌,该菌株以1×107CFU/ml、1×108CFU/ml、1×109CFU/ml的浓度进行人工感染试验,4-6天内陆续发病,感染死亡鳖四肢肿胀、胃肠粘膜高度出血、肝脏出血,胃肠道内淤积大量血块。测定SX12-1菌株的半数致死量为3.16×106CFU/ml。制备了沙门菌兔抗血清,.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快速灵敏的双抗体夹心ELISA,最低检出限为1×104CFU/ml,对大肠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无乳链球菌无交叉反应,可用于中华鳖沙门菌的快速诊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