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抗药性监测及复配配方筛选
【6h】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抗药性监测及复配配方筛选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白背飞虱

1.1.1 白背飞虱的发生和为害

1.1.2 白背飞虱大发生原因

1.1.3 白背飞虱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1.2 灰飞虱

1.2.1 灰飞虱的发生及为害

1.2.2 灰飞虱大发生的原因

1.2.3 灰飞虱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1.3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抗性机制的研究

1.3.1 解毒代谢作用增强

1.3.2 靶标敏感性降低

1.3.3 表皮穿透速率下降

1.4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防治策略

1.4.1 抗药性预测预报

1.4.2 农业防治

1.4.3 药剂使用策略

1.4.4 生物防治

1.4.5 抗性作物

1.5 本文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白背飞虱的抗药性监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药剂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白背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

2.2.2 白背飞虱对噻虫嗪的抗性

2.2.3 白背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

2.2.4 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

2.2.5 白背飞虱对异丙威的抗性

2.3 讨论

第三章 灰飞虱的抗药性监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药剂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灰飞虱对噻虫嗪的抗性

3.2.2 灰飞虱对烯啶虫胺的抗性

3.2.3 灰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

3.2.4 灰飞虱对吡蚜酮的抗性

3.3 讨论

第四章 抗噻嗪酮和抗吡虫啉白背飞虱的交互抗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供试药剂

4.1.3 实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白背飞虱对噻嗪酮和吡虫啉抗性机制的初步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昆虫

5.1.2 供试药剂

5.1.3 实验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防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复配药剂的室内筛选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昆虫

6.1.2 试验方法

6.1.3 供试药剂

6.1.4 数据处理

6.1.5 共毒系数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前者具有迁飞的习性,主要为害水稻,后者不仅为害水稻,还可以为害小麦等作物,两种飞虱不仅可以通过取食以及产卵为害,还可以作为媒介进行传毒,而目前农业上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化学防治,因此,本研究就2012-2013年全国范围内的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对几种常用药剂进行了抗性监测,白背飞虱监测的药剂包括: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以及异丙威;灰飞虱监测的药剂包括:噻虫嗪、烯啶虫胺、毒死蜱以及吡蚜酮;同时就白背飞虱的常用药剂吡虫啉和噻嗪酮进行了抗性选育并就两个抗性品系进行了交互抗性以及增效剂的试验;最后,针对目前防治飞虱高效药剂较少的现状,就这两种害虫筛选出了几种混剂。
  1、白背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毒死蜱、噻嗪酮以及异丙成的敏感性监测
  2011-2013年,白背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水平较低,并且抗性水平有着下降的趋势,对噻虫嗪的抗性水平也较低,绝大多数地区的白背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处于敏感或敏感性下降阶段;白背飞虱对噻嗪酮和毒死蜱的抗性上升很快,并且浙江和江苏种群已经达到高水平抗性;所测地区的白背飞虱对异丙威仍处于敏感状态。白背飞虱的抗性还表现出时间以及地域的差异。
  2、灰飞虱对噻虫嗪、烯啶虫胺、毒死蜱以及吡蚜酮的敏感性监测
  2012-2013年,4省13点的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噻虫嗪、烯啶虫胺、毒死蜱以及吡蚜酮的抗性分别为敏感(RR<3.0倍),敏感(RR<1.0倍),中等至高水平抗性(RR=10.3-61.0倍)以及敏感至敏感性下降(RR<5.0倍);2013年灰飞虱对这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较2012年均有着不同程度的上升。
  3、抗吡虫啉和噻嗪酮白背飞虱品系的交互抗性研究
  2006年采自广西南宁以及2010年采自上海奉贤的白背飞虱在室内分别经过35代和27代筛选后,抗性分别上升15.1倍和10.4倍,抗吡虫啉白背飞虱品系对噻虫嗪、啶虫脒、烯啶虫胺、毒死蜱、异丙威以及噻嗪酮均无交互抗性;抗噻嗪酮白背飞虱品系对吡虫啉存在低水平的交互抗性(CR=3.1倍),而对其余药剂均无交互抗性。
  4、白背飞虱对噻嗪酮和吡虫啉抗性机制初步研究
  为初步明确白背飞虱对噻嗪和吡虫啉的抗性机制,进行了抗噻嗪酮和吡虫啉的增效剂试验,增效剂实验表明:PBO,TPP以及DEM均无增效作用,即在现有抗性阶段,多功能氧化酶、酯酶以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均没有参与白背飞虱的解毒代谢。
  5、防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复配药剂的室内筛选
  采用稻茎浸渍法对白背飞虱筛选了几个有增效作用的配比,吡蚜酮与噻嗪酮比例为1∶5时,共毒系数(CTC)为274.5,LC50为0.246mg/L;吡蚜酮与哒螨灵没有筛选到有增效作用的配比,但比例为1∶2时,共毒系数为117.8,为相加作用;吡蚜酮与烯啶虫胺的比例为1∶7时,共毒系数为161.7,存在增效作用;采用稻苗浸渍法对灰飞虱筛选了1个有增效作用的配比,当丁烯氟虫腈与吡蚜酮的配比为1∶1时,LC50为0.599mg/L,共毒系数为528.425,存在明显的增效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