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户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关系——基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传统农业的研究
【6h】

农户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关系——基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传统农业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论文说明

摘要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假说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与研究假说

1.3 实证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实证分析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图

1.5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2 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关于卜凯农村社会调查

2.2 关于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关系

2.2.1 文献回顾

2.2.2 文献述评

2.3 关于引发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负向关系的原因

2.3.1 文献回顾

2.3.2 文献述评

2.4 关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业与农村

2.4.1 文献回顾

2.4.2 文献述评

3 研究背景

3.1 数据与样本概述

3.2 近代中国传统农业描述

3.2.1 耕地面积与土地所有权

3.2.2 土地生产率水平

3.2.3 劳动力使用

3.2.4 家庭特征

3.3 农户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4.1 理论基础

4.1.1 农业规模经济理论

4.1.2 农户行为理论

4.1.3 “过密化’’理论

4.2 分析框架

4.2.1 不同规模农户土地生产率差异外部原因分析

4.2.2 要素市场不完善对负向关系的内在作用机理研究

5 不同规模农户土地生产率差异外部原因研究

5.1 土地质量差异

5.1.1 理论模型与变量选择

5.1.2 土地质量差异及其对土地生产率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5.1.3 实证结果与讨论

5.2 要素市场发展

5.2.1 要素市场变量说明

5.2.2 要素市场发展及其对土地生产率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5.2.3 实证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6 要素市场发展对负向关系的内在作用机理

6.1 要素市场不完善与劳动力使用

6.1.1 实证模型与变量选择

6.1.2 实证结果与讨论

6.2 劳动力“自我剥削”与土地生产率

6.2.1 劳动力“自我剥削”的主要表现形式

6.2.2 “自我剥削”与土地生产率

6.3 本章小结

7 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全文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农户耕地面积与生产率关系是发展经济学中始终热议的焦点,究其原因在于其可以为土地分配政策提供经济学指导。这里的生产率特指土地生产率,又称土地产出率,用单位面积上的农业产出加以衡量。土地分配与耕地面积、土地生产率间关系的内在逻辑在于:若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间存在负向关系,则有充分理由认为土地在大型与小型农场间的再分配,可以在增加农业总产出与食物可得性的同时,减少资产和收入不平等;若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间存在正向关系,则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提供理论支持。正是由于上述截然相反的政策导向使得这一问题一直贯穿农业经济研究始终。
  与此同时,土地问题历来是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的重点,这很大程度源自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农业发展特征。与此同时,就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而言,包括土地分配在内的一系列土地问题历来受到学界关注,其中又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主要代表,这与该历史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及其土地问题的复杂性与最具代表性有关。然而,由于数据与研究视角等的差异,当前学界对这一历史时期土地问题的研究结论历来存在颇多争议,其中包括由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关系延伸的一系列土地再分配问题。
  近代中国的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关系如何?造成当时两者特定关系的根本原因何在?内部作用机理又如何?基于此,中国后来的土地再分配政策对当时的中国农业及至整个中国经济究竟是利是弊?是否确实可以在不增加农业用地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福利?又或者确实妨碍了农业规模经济发展?目前这些问题尚无确切定论。这些问题的答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启示何在?我们能从历史这本教科书中得到哪些借鉴?
  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基于卜凯原始农户数据资料,分别针对当时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存在差异的八大农区,就农户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间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并进一步就影响两者特定关系的外部原因与内部作用机理进行梳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相关结论如下:
  研究内容一:以农户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关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农业特征。
  本部分内容的研究旨在基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传统农业相关背景特征,研究农户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间是否存在特定关系。研究基于卜凯原始农户数据资料,发现当时中国农业农户耕地面积普遍狭小,土地生产率水平低下,且确实存在农户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负向关系。此外,与固有认知不同的是,中国传统农业中“佃农≠小农”,且完全自给自足式农户占比也比较有限。
  研究内容二:影响农户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负向关系的外部原因。
  本部分内容的研究目标在于确定不同规模农户存在土地生产率差异的外部原因,以期为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供政策指导。研究参考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基础模型上分别控制土地质量变量和以劳动力市场与土地租赁市场为代表的要素市场发展程度变量,考察土地质量差异与要素市场发展不完善是否是影响农户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负向关系的外部原因。结果表明,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农土地质量占优,这种先天优势是引发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呈负向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更具政策指导意义的是,当时农户大量存在土地租赁行为,土地租赁市场较为成熟,同时劳动力市场也已经形成,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季节性与长期性转移,但由于市场机制尚不完善,要素市场仅能弱化,而非完全消除土地生产率负向关系。
  研究内容三:要素市场发展不完善对负向关系的内在作用机理。
  本部分研究旨在进一步深入分析以劳动力市场为代表的要素市场发展不完善对农户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间负向关系的内在作用机理。研究从要素市场不完善对不同规模农户劳动力使用情况影响机制入手,说明小农家庭劳动力使用密度更高,且小农单位面积劳动力使用总量占优。随后,结合传统农业相关特点,论证小农以家庭劳动力为主的高密度劳动力使用结构主要表现在更高的复种指数,更多的肥料施用,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作物种植以及对役畜的替代作用,由于传统农业中役畜使用不充分,使其对土地生产率水平影响有限,而复种、肥料施用与劳动密集型作物种植将显著提升土地生产率水平。
  结合三方面研究内容,得出以下结论:中国20世纪20、30年代传统农业中存在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负向关系;小农经营的土地质量普遍占优,这一先天优势是引发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负向关系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当时以劳动力市场和土地租赁市场为代表的要素市场已经形成,但因市场发育尚不完善进而造成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负向关系;要素市场不完善致使农户间劳动力使用存在差异并通过异质化农业生产行为造成土地生产率差异。因此,单纯从历史意义上来说,本文的研究结论从经济上为后来的一系列土地改革政策提供支持。
  同时,本文就传统农业的研究还得出以下若干有益结论:土地租赁行为对土地生产率造成的影响不可一概而论;在有农机设备保征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发展对土地产出的正向作用在传统农业中已经显现;教育对土地产出、劳动力转移的正向促进作用说明知识和教育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据此,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一、深化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转移;二、活跃创新土地租赁市场,制订公平稳定的土地市场政策;三、继续加大农业技术投入,促进农村教育水平提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