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鸭坦布苏病毒XZ-2012株的分离鉴定及囊膜蛋白抗原表位的鉴定
【6h】

鸭坦布苏病毒XZ-2012株的分离鉴定及囊膜蛋白抗原表位的鉴定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语表

第一章 鸭坦布苏病毒概述

1 病原学分类

2 形态结构及理化培养特性

3 基因结构及蛋白特性

4 流行病学特征

5 病毒对动物的致病性

6 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

6.1 临床诊断

6.2 实验室诊断

7 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鸭坦布苏病毒XZ-2012株的分离鉴定与基因变异分析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病料的采集及处理

2.2 接种SPF鸡胚分离毒株

2.3 RT-PCR鉴定鸭坦布苏病毒

2.4 血凝试验

2.5 分离毒株的细胞培养

2.6 空斑形成试验

2.7 引物设计

2.8 基因组RT-PCR扩增

2.9 基因克隆及测序

2.10 序列分析

3 结果

3.1 疑似鸭坦布苏病毒病病鸭的病变特征

3.2 DTMUV XZ-2012株的分离与RT-PCR鉴定

3.3 DTMUV XZ-2012株接种BHK-21细胞的病变特征

3.4 DTMUV XZ-2012空斑形成试验结果

3.5 DTMUV XZ-2012株全基因RT-PCR扩增结果

3.6 DTMUV XZ-2012株基因序列分析

2.6 DTMUV XZ-2012株基因进化树和同源性分析

2.7 DTMUV XZ-2012株各基因与BYD株和Shandong1株的比较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鸭坦布苏病毒EDⅢ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鉴定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DTMUV EDⅢ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2.2 小鼠免疫

2.3 SP2/0骨髓瘤细胞的复苏及准备

2.4 饲养细胞的制备

2.5 免疫小鼠脾细胞的制备

2.6 细胞融合

2.7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2.8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有限稀释法)培养以及冻存

2.9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10 单克隆抗体的Western blot鉴定

2.11 单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IFA)分析

2.12 抗体分泌稳定性的鉴定

2.13 腹水抗体效价测定

2.14 单克隆抗体亚类和型的鉴定

2.15 单克隆抗体与日本脑炎病毒的反应检测

2.16 单克隆抗体中和活性的测定

3 结果

3.1 抗原的制备纯化结果

3.2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3.3 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3.4 间接免疫荧光(IFA)分析结果

3.5 抗体分泌稳定性的鉴定结果

3.6 腹水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3.7 单克隆抗体亚类和型的鉴定结果

3.8 单克隆抗体与日本脑炎病毒的交叉反应结果

3.9 单克隆抗体中和活性的测定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鸭坦布苏病毒NS1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DTMUV NS1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2.2 动物免疫

2.3 SP2/0骨髓瘤细胞的复苏及准备

2.4 饲养细胞的制备

2.5 免疫小鼠脾细胞的制备

2.6 细胞融合

2.7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2.8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有限稀释法)培养以及冻存

2.9 单克隆抗体制备

2.10 单克隆抗体的Western blot鉴定

2.11 单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IFA)分析

2.12 抗体分泌稳定性的鉴定

2.13 腹水抗体效价测定

2.14 单克隆抗体亚类和型的鉴定

2.15 单克隆抗体与日本脑炎病毒的反应检测

3 结果

3.1 抗原的制备纯化结果

3.2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3.3 Western blot分析

3.4 间接免疫荧光(IFA)分析结果

3.5 抗体分泌稳定性的鉴定结果

3.6 腹水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3.7 单克隆抗体亚类和型的鉴定结果

3.8 单克隆抗体与日本脑炎病毒的交叉反应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鸭坦布苏病毒EDⅢ蛋白B细胞表位的鉴定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引物的设计

2.2 目的基因的扩增

2.3 目的基因与pGEX-6p-1载体的酶切处理

2.4 重组质粒的构建

2.5 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2.6 重组质粒的鉴定

2.7 目的蛋白的表达与鉴定

2.8 目的蛋白的SDS-PAGE电泳分析

2.9 EDⅢ蛋白B细胞表位鉴定

2.10 鸭坦布苏病毒EDⅢ蛋白抗原表位的变异分析

2.11 鸭坦布苏病毒EDⅢ蛋白抗原表位交叉性分析

3 结果

3.1 鸭坦布苏病毒EDⅢ截短蛋白的表达

3.2 Western blot鉴定单克隆抗体与截短蛋白反应性

3.3 合成肽的ELISA鉴定

3.4 融合肽的表达及western blot鉴定

3.5 EDⅢ蛋白抗原表位的变异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展开▼

摘要

鸭坦布苏病毒病(duck Tembusu virus disease)是于2010年在我国新出现的一种以采食、产蛋下降和瘫痪为特征的禽类传染病,其病原为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virus,DTMUV)。DTMUV主要危害鸭和鹅,也有鸡群感染发病的报道,不同来源的DTMUV分离病毒株的基因同源性均高于98%。该病在蚊虫活跃季节发病率高,但冬季也有发病,因此传播途径不限于蚊媒。
  鸭坦布苏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恩塔亚病毒群中的坦布苏病毒(Tembusuvirus)。病毒的基因组为正股单链RNA,长约11 knt,基因组结构为5'UTR-C-prM-E-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3'UTR。囊膜蛋白(E)是DTMUV主要的表面结构蛋白,参与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含有病毒的主要中和抗原表位。DTMUV NS1蛋白参与病毒的组装,也可以二聚体或六聚体的形式分泌至胞外,拮抗宿主的先天性免疫。E蛋白和NS1蛋白为DTMUV的2个最主要免疫保护性抗原,关于其抗原表位信息报道较少。
  本研究分离鉴定了一株鸭源坦布苏病毒,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测定其全基因序列,分析其基因进化特征。应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了4株抗DTMUV E蛋白和NS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其中针对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能区分DTMUV和日本脑炎病毒(JEV)抗原,DTMUV囊膜蛋白特异抗原表位的发现为DTMUV血清学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具体研究如下:
  1鸭坦布苏病毒XZ-2012株的分离鉴定与基因变异分析
  2012年10月徐州地区某鸭场爆发了樱桃谷种鸭产蛋骤然下降的疫病,患病鸭表现为发热、采食减少、产蛋下降,剖检可见脾肿大、卵泡出血、萎缩等。本研究从送检病料中分离到一株鸭坦布苏病毒,命名为DTMUV XZ-2012株。DTMUV XZ-2012株能适应鸡胚培养,于BHK-21细胞上第5代的病毒滴度为5×104 PFU/mL。应用RT-PCR的方法扩增DTMUV XZ-2012基因,测序发现其基因组全长为10990nt,编码的多聚蛋白有3426个氨基酸。DTMUV XZ-2012株与文献报道的BYD株、YY5株、JS2010株等DTMUV的全基因同源性为98.5%-99.3%。与国内最初分离的DTMUVBYD株等相比,DTMUV XZ-2012的基因变异主要分布于E基因、NS1基因和NS2a基因,提示该病毒在自然界的流行存在一定的免疫压力。
  2鸭坦布苏病毒EDⅢ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鉴定
  用纯化的鸭坦布苏病毒重组EDⅢ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细胞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共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抗鸭坦布苏病毒EDⅢ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3C4和3D12。经间接ELISA测定,2株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效价均为1:12800。腹水效价分别为1×105和2×105。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结果显示,3C4株单抗的亚类为IgG1κ型,3D12株单抗的亚类为IgG2bκ型。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与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3C4、3D12株杂交瘤细胞能特异性识别细胞中鸭坦布苏病毒的EDⅢ蛋白,与日本脑炎病毒没有交叉反应。中和试验显示这两株单抗没有中和活性。
  3鸭坦布苏病毒NS1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利用纯化的鸭坦布苏病毒NS1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细胞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共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抗鸭坦布苏病毒NS1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F6和2F12。经间接ELISA测定,2株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效价分别为1:6400、1∶12800。腹水效价均为1∶1×105。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结果显示,2F6、2F12株单抗的亚类均为IgG1,2株单抗的轻链均为κ型。Western blot与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结果表明2F6、2F12株杂交瘤细胞能特异性识别DTMUV接种细胞中的NS1蛋,2F12与日本脑炎病毒接种细胞有交叉反应,2F6与JEV NS1没有交叉反应。
  4鸭坦布苏病毒EDⅢ蛋白B细胞表位的鉴定
  为了对获得的2株抗鸭坦布苏病毒EDⅢ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所针对的抗原表位进行精确定位,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了截短的EDⅢ蛋白,人工合成了多肽抗原。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精确定位了这两株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结果显示这两株囊膜蛋白单克隆抗体针对的是同一表位310SLVKNP315。经分析发现该表位高度保守,且与其他黄病毒不交叉。以上结果丰富了鸭坦布苏病毒EDⅢ蛋白抗原表位图谱,为EDⅢ蛋白相关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和鸭坦布苏病毒鉴别诊断奠定了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