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户收入视角下稻作制度选择研究——基于2004~2010年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
【6h】

农户收入视角下稻作制度选择研究——基于2004~2010年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内容

1.3 数据来源与简要说明

1.4 研究数据的使用说明

1.4.1 为什么选择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

1.4.2 为什么时间起点选择2004年?

1.4.3 为什么研究区域仅选择长江流域的湘鄂赣皖4省?

1.4.4 2004~2010年前后中国粮食生产的阶段性特征简介

1.5 论文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长江流域单双季稻作区的农业种植模式介绍

2.2 文献综述

2.2.1 长江流域双季稻种植的历史演变与意义

2.2.2 农户稻作制度选择变化的因素综述:劳动力禀赋、农机服务与收入

2.2.3 农户家庭收入与稻作制度选择的关系综述

2.2.4 农户种植结构变化与稻作制度选择的关系综述

2.2.5 农机服务与农户家庭收入的关系综述

2.2.6 简要评述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家庭劳动分工理论

2.3.2 劳动节约型技术诱发理论

第三章 分析框架、研究假说与关键指标说明

3.1 分析框架概述

3.2 农户种植结构变化对稻作制度选择的关联性与机理分析

3.3 农户家庭非农收入对稻作制度选择的影响机理

3.3.1 家庭非农收入、农机服务与农户稻作制度选择三者之间的关系梳理

3.3.2 家庭非农收入、农机服务与稻作制度选择的影响机理

3.4 农机服务对水稻生产的劳动替代程度与收入效应分析

3.5 关键指标的解释说明

3.5.1 农户单双季水稻种植模式的识别

3.5.2 农户及村庄层面关于种植结构变化指标的度量说明

3.5.3 农机服务程度的度量说明

3.5.4 非农收入与非农就业的指标说明

第四章 样本数据的统计描述

4.1 农户稻作制度选择的现状与演变趋势

4.1.1 农户稻作制度选择的静态描述:数量分布、省际差异与特征

4.1.2 农户稻作制度选择现状的动态描述:演变方向

4.2 农户农作物种植组合的统计描述

4.2.1 农户农作物种植组合的静态描述

4.2.2 稻作制度选择差异下的农作物种植户数及经营面积的动态描述

4.2.3 农户稻作制度选择差异下的主要农作物种植收入的动态描述

4.3 农户农业生产的成本与收益的统计描述

4.3.1 稻作制度选择差异下的成本收益比较

4.3.2 不同稻作制度选择变化下的水稻生产成本与收益比较

4.4 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决策者的特征统计描述

4.5 稻作制度选择差异下的农户收入增长与来源构成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农户收入视角下种植结构变化对稻作制度选择的影响分析

5.1 农户种植结构中不同稻作组合的收入差异比较

5.2 实证模型构建与指标说明

5.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实证结果分析

5.3.2 内生性问题的讨论

5.3.3 农户生产决策独立性检验

5.4 小结

第六章 农户收入视角下非农就业对稻作制度选择的影响分析

6.1 农户家庭非农收入的变化统计

6.2 农户家庭中农业生产经营决策者的非农就业情况统计

6.3 实证模型的选择与变量说明

6.4 联立方程组模型的估计方法选择

6.5 联立方程组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6.6 实证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6.7 小结

第七章 农户收入视角下农机服务对稻作制度选择的影响分析

7.1 农机服务程度的统计

7.2 实证模型构建与说明

7.3 稻作制度选择差异下农机服务的要素替代程度分析

7.4 稻作制度选择差异下农机服务的收入效应分析

7.5 农机服务对农户稻作制度选择的影响分析

7.6 内生性问题的简要说明

7.7 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后期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展开▼

摘要

长江流域单双季稻作区是中国重要的水稻主产区,耕地、光、水与热力资源分布决定了该地区农户多数执行一年二熟的农业耕种模式,其中“稻+稻”复种一直以来是农户针对大田农作物而选择的主要种植模式之一。然而,由于农村劳动力择优转移、老龄化、非农就业机会变化以及农作物之间相对收益变化等诸多原因,致使该地区内农户的稻作制度选择存在多种演变方向的不确定性,这其中关于农户水稻复种指数下降、双季稻面积减少及稻田改制等倾向明显的现象进入公众视野并引起持续的关注。
  现有研究资料从多个方面追溯了农户稻作制度选择变化的原因,其中劳动力配置和农户收入两大因素备受关注。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致了大批具备比较优势的优质劳动力离开农村和农业生产,农忙时节自家“劳动力不够”、“劳动力年纪太大”或雇工困难是很多农户稻作制度选择的主要考虑。同时,具有相对较高收益的水稻替代作物种植或非农就业活动,导致农户家庭的生产资源和劳动配置发生变化,引发了农户降低水稻生产上的劳动投入或者调整水稻生产决策。另外也需注意到,由于农业生产传统、非农就业机会的多寡和双季稻的稳定收益及生产风险规避等因素,提高单位耕地的产出水平仍是增加长江流域农户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适应农业生产上要素配置的巨大变化和发挥长江流域作为“中国大米带”的生产优势,中国各级政府一方面从保障农户种稻收益的政策入手,千方百计稳定双季稻核心产区的种植面积,而另一方面选择推进农机服务的方式,以期来释放水稻生产上的劳动力约束,也为从事其它农作物种植或者非农就业创造了条件。
  长江流域稻作区经济社会发展快、城乡差异大和人口密集,而且农户多以小农经营为主,外界经济环境的拉动力与农户自身的追求收入增长的目标相结合,共同决定了农户稻作制度选择的演变方向。那么,长江流域单双季稻作区内的农户稻作制度选择的演变方向是什么?若从农户收入视角来看,影响稻作制度选择的原因是什么?本文立足于长江流域单双季稻作区的湘鄂赣皖4省,使用2004~2010年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追踪数据,分析在中国粮食恢复性增产和农业机械化推行初期的特定环境背景中,农户追求收入最大化目标下,家庭种植结构变化、非农就业与农机服务对农户稻作制度选择的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相关研究结论如下:
  观测样本的统计分析发现,2004~2010年间,长江流域稻作区内湘鄂赣皖4省的水稻复种指数逐年下降后趋稳,户均水稻种植面积呈现小幅度地增加趋势,水稻复种指数存在向大户集中的迹象。农户稻作制度选择存在多种变化模式,“一直单季稻”、“一直双季稻”、“双改单”与“单改双”共存,其中鄂赣皖3省中多数农户维持了稻作制度模式的相对固定,而湖南省农户水稻“双改单”趋势较为明显。
  在农户家庭种植结构方面,水稻种植户倾向于小麦/油菜+水稻(水田)+棉花/玉米(旱地)的一年二熟制下的灌溉与旱作农业结合的生产模式。综合比较农户不同农作物间的收入和播种面积变化,发现农户稻作制度选择变化关联程度最大的农作物是棉花,而非水稻的替代性农作物(如同季的夏玉米与大豆及非同季的油菜与小麦)。虽然替代作物种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水稻劳动配置上的竞争性,但替代作物的收入份额在农户种植业收入结构中的相对稳定,表明决定农户稻作制度选择变化的可能另有原因。
  研究内容1:收入视角下农户家庭种植结构变化对稻作制度选择的影响研究。虽然单季稻的作物组合模式(“稻+麦”、“稻+油菜”与“稻+麦+油菜”)的每亩净收益略高于双季稻,但是受限于替代作物的耗费劳动用工和机械化程度偏低等因素制约,农户选择上述单季稻的作物组合模式比例未发生了明显增长趋势。实证模型结果显示,农户种植结构内部变化对稻作制度选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一影响关系的背后,实际上取决于农户种植结构中水稻与非稻作物净收益的相对变化。农户种植业净收益中非稻作物比重的上升,将会显著地诱发水稻复种指数下降或者稻田改制倾向。
  研究内容2:农户收入视角下非农就业对稻作制度选择的影响研究。农户家庭非农收入对稻作制度选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由于可在务农与非农就业的劳动时间上进行错峰配置,农业生产经营决策者的非农就业程度未对稻作制度选择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得益于农机服务发展将农户家庭劳动力从水稻生产中逐步替代或释放出来,增加了劳动力从事非农生产活动机会,农机服务程度对农户非农收入增长和农业生产经营决策者的非农就业均具有正向影响。然而,联立方程模型显示出农机服务对农户非农就业和稻作制度选择之间相反影响,表明农机服务发展不能完全兼顾农户稻作制度选择与非农收入的双重目标。
  研究内容3:农户收入视角下农机服务对稻作制度选择的影响研究。农机服务对单、双季水稻种植农户劳动投入的要素替代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且两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 TS)均呈“倒U型”变化,递减趋势明显,这一规律反映出未来长江流域稻作区内湘鄂赣皖4省的水稻生产中,继续追加农机服务来替代劳动投入的难度在不断增加,替代程度也趋于逐步减弱。农机服务对水稻种植农户的收入效应主要影响到家庭总收入,而对稻作净收益的影响为负。样本研究期内,由于双季稻生产的劳动力约束和村庄季节性用工短缺难以有效解决,农机服务的发展不能提高农户的水稻复种指数,单一依托发展农机服务无法有效地激励农户选择双季稻。
  依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平衡农户稻作制度选择与收入增长的相关政策建议。
  (1)理清长江流域单双季稻作区的双季稻发展与收入增长的优先序。
  (2)继续拓展和延伸水稻生产上的农机服务项目和农机市场发育,积极探索农村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形式。
  (3)合理利用村庄的农业生产“外部性”影响。
  (4)探索双季稻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契合点,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