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失独老人生命意义重建中的应用研究——以南京市失独老人W为例
【6h】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失独老人生命意义重建中的应用研究——以南京市失独老人W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样本基本情况

第二章 失独老人生命意义的消解及其成因

一、失独老人生命意义的消解

二、失独老人生命意义消解的原因

第三章 失独老人生命意义重建的实务过程

一、案主基本情况

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选择及其适用性

三、工作目标和服务计划

四、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介入过程

五、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的效果评估

第四章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失独老人生命意义重建中的反思

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失独老人生命意义重建中的不足

三、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失独老人生命意义重建中的伦理困境

结语

一、简要结论

二、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20世纪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幕,社会越来越关注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产生的一批特殊的群体,失独老人。对于严重的丧亲事件,“时间能治愈一切”的传统观念并不适用,失独老人往往难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向正常的社会生活过渡,也将因此失去本身生命存在的意义,难以抵御外来压力与风险。所以生命意义对于处在逆境中的失独老人来说至关重要,积极正向的生命意义使失独老人晚年生活更有目的,也更丰富多彩。
  本研究对实习机构内部的5位失独老人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失独老人生命意义的消解在情感上表现出否认和拒绝、自责和愤怒、悲伤和绝望、迷失和无助、自卑五个方面;在行为上表现出行为的失控、逃离与封闭、社会交往虚拟化的特点。并分析了失独老人生命意义的消解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固化、家庭结构变化以及个人能动性有关。本研究选取一位失独老人W进行社会工作介入,并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进行介入,选取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失独老人W的依附关系进行分离,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帮助失独老人W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以及带来的不良后果,将失独老人W关注的焦点从独生子女死亡的悲伤情绪转移到个体价值提升与生命意义的追求上。
  由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发源于西方,所以通过开展完整的实务过程尝试性地总结此模式在处理中国本土问题上的适用性。文章的最后对模式的运用进行反思,发现模式的理论依据以及方法策略给实务开展提供了指导,但同时也发生了一些难以克服和解决的问题,如价值观层面的认知得不到改变、现实基础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下介入困难等。最后,研究者根据此次实务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以希望更多的研究和力量能参与到失独老人的生命意义重建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