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煤燃烧过程中有害元素和亚微米颗粒物排放与控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6h】

煤燃烧过程中有害元素和亚微米颗粒物排放与控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符号说明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煤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迁徙变化行为及排放控制的研究进展

1.2.2煤燃烧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物的形成及排放控制的研究进展

1.2.3煤热解过程中有机氮的迁移转化的研究进展

1.3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煤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形态分布的热力学平衡分析

2.1复杂体系热力学平衡的数学描述

2.1.1复杂体系化学反应平衡的计算方法

2.1.2 Gibbs自由能最小法(GEA)的基本原理

2.1.3热力学数据

2.1.4常用软件包

2.2煤燃烧复杂体系中痕量元素迁移转化的热力学研究

2.2.1计算方法

2.2.2煤质数据

2.2.3结果与讨论

2.3煤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砷、硒、锑形态转化的热力学研究

2.3.1计算方法

2.3.2煤质数据

2.3.3结果与讨论

2.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煤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砷排放与控制的研究

3.1实验部分

3.1.1实验方案

3.1.2实验装置

3.1.3实验材料

3.1.4煤及灰中As的测定

3.2煤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AS的迁移转化规律

3.2.1煤飞灰和底灰中As的集散规律

3.2.2燃煤过程中痕量元素As迁移转化的机理

3.3吸附剂对AS排放控制的研究

3.3.1实验结果与讨论

3.3.2吸附剂对燃煤中痕量元素As排放抑制的可能机理

3.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煤燃烧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物形成机理及排放控制的实验研究

4.1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及测试方法

4.1.1实验方案

4.1.2实验装置

4.1.3测试方法

4.1.4实验材料

4.2煤燃烧亚微米颗粒物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

4.2.1实验结果与讨论

4.2.2煤种对亚微米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4.2.3炉膛温度对亚微米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4.2.4不同煤种S的含量对亚微米颗粒物排放量的影响

4.3煤燃烧亚微米颗粒物的生成机理

4.4煤燃烧亚微米颗粒物排放控制的实验研究

4.4.1实验结果

4.4.2结果讨论

4.4.3吸附剂对亚微米颗粒物的排放控制机理的探讨

4.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环流循环除尘系统捕集亚微米颗粒物的研究

5.1环流循环旋风除尘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5.1.1常规旋风除尘器的弊端

5.1.2环流循环旋风除尘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5.2理论分析

5.2.1环流循环除尘系统的分离效率

5.2.2切割粒径的推导

5.3实验部分

5.3.1实验装置

5.3.2实验材料

5.3.3实验测试方法

5.3.4实验结果与讨论

5.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煤中有机氮热解机理的理论研究

6.1量子化学计算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6.1.1分子轨道理论

6.1.2密度泛函理论

6.1.3内禀反应坐标理论

6.1.4布居数分析

6.1.5振动光谱理论

6.2密度泛函方法研究有机氮的热解机理

6.2.1计算方法

6.2.2吡啶型氮热解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6.2.3吡咯型氮热解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6.2.4对吡咯型氮和吡啶型氮热解稳定性的比较

6.2.5吡啶型氮及吡咯型氮的热解机理模型

6.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煤热解过程中有机氮迁移转化的实验研究

7.1实验部分

7.1.1实验装置

7.1.2 H3和HCN的收集测定

7.1.3原煤及半焦中氮的形态测定

7.1.4煤种及煤质数据

7.2实验结果与讨论

7.2.1煤中氮的化学形态

7.2.2半焦中氮的化学形态

7.2.3不同热解温度对NH3和HCN释放的影响

7.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结论与建议

8.1结论

8.2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对煤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前驱体、有害痕量元素及亚微米颗粒物的排放与控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计算了非纯凝聚相复杂体系有害痕量元素的热力学平衡分布,得出了痕量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采用滴管炉研究了燃煤有害痕量元素砷的排放与控制,结果表明As在飞灰和底灰中的集散行为与煤种和炉膛温度有较大关系,TiO<,2>、CaCO<,3>和Ca(OH)<,2>等3种吸附剂对As均有抑制作用,As吸附效率可达73%.实验研究了燃煤中亚微米颗粒物的形成机理及排放控制,结果表明随炉膛温度的升高和煤含硫量的增加,亚微米颗粒物的排放量增大;TiO<,2>,CaCO<,3>和Ca(OH)<,2>均能抑制亚微米颗粒物的排放,抑制效果随炉膛温度的升高呈增大趋势,在1100℃~1250℃时达最大值.研制出针对亚微米粉尘的环流循环除尘系统,除尘效率可达97%以上.应用密度泛函理论,通过B3LYP/6-311++G**水平上的计算,研究了煤中有机氮的热解反应机理,建立了煤中毗啶型氮及吡咯型氮的热解模型.在管式炉氩气气氛中进行了煤热解实验,结果表明燃料氮在煤中以复杂结构存在,而不是简单的吡咯和吡啶结构;煤热解半焦中氮的形态与含量以及产物中的HCN和NH<,3>的释放量均与热解温度和煤中氮的赋存形态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