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基于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考察
【6h】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基于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绪论

1.1本文的研究背景

1.2股权分置改革后研究股权激励制度的意义

1.3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构

2股权激励的基本理论概述

2.1股权激励的概念及模式分类

2.1.1股票期权

2.1.2限制性股票

2.1.3虚拟股票

2.1.4股票增值权

2.1.5经营者持股

2.1.6员工持股计划

2.1.7管理层收购

2.1.8业绩股票

2.1.9延期支付

2.1.10业绩单位

2.2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公司治理理论

2.2.2委托代理理论

2.2.3交易费用理论

2.2.4激励双因素理论

2.2.5人力资本理论

2.2.6风险理论

3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3.1国外相关研究

3.1.1相关论

3.1.2无关论

3.2国内相关研究

3.2.1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3.2.2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4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状况分析

4.1我国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的历史

4.2我国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制度的发展情况

4.3我国上市公司股改后实行股权激励的现状

4.3.1我国上市公司股改后实行股权激励的具体情况

4.3.2我国目前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5股改后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相关性实证分析

5.1研究假设

5.2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5.3实证结果

5.3.1股权激励实施的总体效果

5.3.2股权激励与公司财务绩效的相关性检验

5.3.3对实证结果的分析

6结论和建议

6.1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6.2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6.3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公司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利益此消彼长的关系。股权激励制度的产生,正是为了解决这种“委托-代理”关系间的矛盾,尽可能使两者的利益一致化,以利于企业的运营。据了解,由于股权激励机制给公司带来的正面效应大于负面结果,因而在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中,实施股权激励计划非常普遍,甚至非常流行。全球排名前500家工业企业中,90%以上都推行了股权激励计划。在一些高科技中小型企业中,更是作为一种主流的管理方法。 从1993年深圳万科集团开始试行经理股票期权制度开始,我国企业就积极开始了对股权激励制度的探索,但是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使得这条探寻之路走得并不顺利。2005年中国资本市场实行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关于股权激励制度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这一制度的实行扫清了道路,也使其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 尽管国内外的学者对股权激励制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股权激励制度在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实际运用中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实施效果也不尽相同。本文正是基于中国股权分置改革这个特殊背景,研究新环境下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是否给中国上市公司带来了更高的绩效。 本文从介绍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出发,再详尽介绍了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实行情况,接着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制度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的研究成果,再以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为样本做了实证研究,最后得出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