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代际传承的道德延续与转变
【6h】

基于代际传承的道德延续与转变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所述的道德,其含义是个体的认知结构,既非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原则概念,亦不是法律制度的补充。道德水平对于个体决策、水平合作乃至市场机制和政府计划的“合法性”都有积极的作用,其意义体现在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对制度的理解改造。对道德的研究,能够从认知角度剖析个体行为,对于理解经济和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经济行为、包括道德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况,乃至人类行为对制度演变的作用,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特征上看,道德应当属于扩展秩序中的非人格化交易范畴。哈耶克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普遍交往的巨型市场社会。市场秩序作为扩展秩序漫长进化的现代产物,其形成是基于一些逐渐演化出来的人类行为规则。这些规则不是通过本能,而是经由传统、教育和模仿代代相传,并逐渐由狭小的部落扩展到更大范围的社会。对扩展秩序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道德的复杂演化过程。那么,道德究竟是如何在悠长的历史中得到传承,又是什么条件诱使道德发生转变的?在受到外界压力的情况下,道德是否能持续?本文尝试从跨代传递与环境影响两个角度解释道德的延续与转变。本文首先在在Avner Greif和Steven Tadelis的跨代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现实特征,对个体道德特征进行了刻画和假定;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的跨代模型,从社会交往层面剖析道德的形成;随后,文章从倾斜社会化角度考察了处罚、奖励与学校教育对道德的影响。在理论研究的之后,本文设计问卷并开展了地区价值调查,从实证角度较好的验证了理论模型。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在倾斜社会化与垂直社会化的共同作用下,如果没有外力的干扰,道德是可以按照最初的构成传承下去的;处罚及奖励会直接影响行动的结果,但是对道德的改变没有意义;相比之下,学校教育则能够接入道德的形成过程,从根本上影响道德的结构,但是其作用过程是缓慢的,倾斜社会化的加强会导致垂直社会化的抵抗,从而保证道德的延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