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及其培育研究
【6h】

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及其培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趋势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国家治理及其价值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与国家治理思想

2.1.1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内容

2.1.2 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

2.1.3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国家治理思想对本研究的学理支撑

2.2 价值理论

2.2.1 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

2.2.2 价值理论对本研究的学理支撑

2.3 治理理论

2.3.1 治理理论的兴起与流变

2.3.2 治理理论对本研究的学理支撑

2.4 现代化理论

2.4.1 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4.2 现代化理论对本研究的学理支撑

3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价值取向培育的逻辑关系

3.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界定

3.1.1 国家治理的概念

3.1.2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3.1.3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特征

3.1.4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功能

3.2 价值取向的概念与要素

3.2.1 价值取向的概念

3.2.2 价值取向的要素

3.3 培育价值取向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作用

3.3.1 价值取向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

3.3.2 培育价值取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4 西方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

4.1 启蒙主义的国家治理价值取向及其影响

4.1.1 启蒙主义价值取向的治理主张

4.1.2 启蒙主义价值取向的治理功能与局限

4.1.3 对培育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启示

4.2 自由主义的国家治理价值取向及其影响

4.2.1 自由主义思潮的流变

4.2.2 自由主义价值取向的治理主张

4.2.3 自由主义价值取向的治理局限及其危害

4.2.4 对培育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警示

4.3 保守主义的国家治理价值取向及其影响

4.3.1 保守主义价值取向的治理主张

4.3.2 保守主义价值取向的治理功能与局限

4.3.3 对培育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启示

5 当代中国的治理境遇及其对价值取向培育的要求

5.1 现实基础

5.1.1 物质基础

5.1.2 政治基础

5.1.3 社会基础

5.2 基本特征

5.2.1 主权国家治理

5.2.2 民族国家治理

5.2.3 后发国家治理

5.2.4 转型国家治理

5.2.5 现代国家治理

5.3 主要挑战

5.3.1 超大体量的国家治理规模

5.3.2 错综复杂的国家治理系统

5.3.3 前所未有的国家治理难度

5.3.4 全球一体的国家治理格局

5.4 对培育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要求

5.4.1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相结合

5.4.2 避免西方治理的原子化倾向与构建价值共同体相结合

5.4.3 回应当代中国现实问题与增强话语传播优势相结合

6 责任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价值取向培育中的优先性

6.1 关于当代中国培育何种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几种思潮

6.1.1 全能主义思潮及其治理主张

6.1.2 新启蒙主义思潮及其治理主张

6.1.3 新权威主义思潮及其治理主张

6.1.4 民族主义思潮及其治理主张

6.1.5 多元主义思潮及其治理主张

6.2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与根本诉求

6.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培育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依据

6.2.2 共同体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之一

6.2.3 共同体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诉求与出路

6.2.4 共同体责任:当代中国培育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核心要素

6.3 培育责任主义价值取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6.3.1 责任及责任主义的概念与内涵

6.3.2 培育责任主义价值取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6.4 培育责任主义价值取向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6.4.1 责任主义价值取向的国家治理内涵

6.4.2 培育责任主义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

7 当代中国培育责任主义价值取向的实践探要

7.1 培育责任主义价值取向的主要原则

7.1.1 坚持正确方向

7.1.2 立足本国实际

7.1.3 扎根治理实践

7.2 培育责任主义价值取向的重点群体

7.2.1 政府主体

7.2.2 市场主体

7.2.3 社会主体

7.3 培育责任主义价值取向的基本目标

7.3.1 增强各治理主体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7.3.2 增强各治理主体对“责任人’’身份的认同

7.3.3 增强各治理主体责任实践的自觉性

7.3.4 对外传播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责任形象

7.4 培育责任主义价值取向的有效路径

7.4.1 完善行为规范机制

7.4.2 完善对话交互机制

7.4.3 完善协同联动机制

7.4.4 完善评价调节机制

7.4.5 完善文化化育机制

8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著作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学研究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获奖情况

展开▼

摘要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正在着力推进的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及其价值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现实课题,研究、培育和传播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社会职能。治理的价值取向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顶层引领地位,在其中发挥着动员组织、定向引导、形象传播、规范约束等功能。培育相应的治理价值取向能为国家治理实践确立基本导向、提供精神动力以及明确评判尺度。
  在当代中国,培育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应当放眼世界,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借鉴、取舍和创新。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探索符合时代特点与本国实际的国家治理路径的过程中,逐渐培育形成了自身的国家治理价值取向,如“祛魅型”的启蒙主义价值取向、“放任型”的自由主义价值取向、“审慎型”的保守主义价值取向等,它们存在着“原子化”和个人本位的倾向。在国内,学界也曾提出过全能主义、民族主义等国家治理价值取向。对这些价值主张进行梳理、辨析和审思,能为当代中国培育相应的国家治理价值取向提供必要的逻辑理路与经验教训。
  在当代中国,培育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应正视自身面临的治理困境与挑战,立足物质、政治、社会等现实基础,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相结合,避免西方治理的原子化倾向与构建价值共同体相结合,回应当代中国现实问题与增强话语传播优势相结合。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根本方向是社会主义,那么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需要各治理主体秉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呢?按照马克思关于共同体是未来人类社会理想状态的观点,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共同体治理,这也是当代中国实现善治的内在诉求与根本出路。共同体治理强调成员的权利共享和责任共担,其中涵养共同体责任应成为当代中国培育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重要目标,它也是区别于西方国家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治理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志。
  为此,本文尝试将责任主义价值取向作为当代中国亟需培育的国家治理价值取向之备选项之一。责任主义强调责任存在的普遍性、责任逻辑的归因性、责任过程的约束性以及责任追求的超越性,而当代中国话语中的责任主义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未来性。责任主义价值取向契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和广泛的民众认同基础,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底线思维与高位追求的统一、宏观导向与具体实践的统一,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善治共识以及推进治理转型、提升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中国,培育责任主义价值取向应当坚持正确方向、立足本国实际和扎根治理实践,将政府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等三类群体作为重点对象,将增强各治理主体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对自身“责任人”身份的认同、责任实践的自觉性以及对外传播当代中国的责任形象作为基本目标。在具体的培育实践中,应通过完善行为规范机制、对话交互机制、协同联动机制、评价调节机制和文化化育机制等多种途径,切实增强不同治理群体的责任意识、责任情怀和责任担当,引导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共识和自觉的责任行为推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