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
【6h】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一、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演进及其特征

(一)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理论渊源

(二)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发展轨迹

(三)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基本特征

三、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丰富意蕴

(一)交往实践:人的社会本质的体现

(二)社会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

(三)交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四)交往方式变革与三大社会形态发展相一致

四、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

(一)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二)建构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达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四)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五)实施和谐世界交往战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论文类

致谢

展开▼

摘要

交往是伴随人类产生、发展和代际更替的重要活动,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交往是关系性范畴与活动性范畴的统一,它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人群共同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及其过程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当前,随着西方学术思潮的引入,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推进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交往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在其唯物史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是当下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往之间的问题的必要前提。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为立场,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研究方法,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其启示展开研究。
  社会交往问题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重点问题。马克思在继承前人相关思想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社会交往理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提出、形成、发展和扩展等几个过程。它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根据,呈现出与其它社会交往理论不同的特征。其理论特征主要有:实践性原则、物质性原则、历史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理论思想,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交往是人类社会普遍的存在方式,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包括交互活动、交换和生产关系等多重意思。人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们交往方式也多种多样,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交往与生产是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前提,共同推动社会进步;社会交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人类社会交往形态的发展与人自身的发展相一致。
  当前,我国正日益融入国际社会,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主要有: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建构进人与社会的和谐,达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实施和谐世界交往战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