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土地改革到发展生产:中央苏区解决乡村民生问题路径研究
【6h】

从土地改革到发展生产:中央苏区解决乡村民生问题路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选题意义

1.2研究现状综述

1.3主要研究方法

1.4相关概念界定

1.5创新点

第2章 近代乡村的民生问题

2.1农业为主,副业为补充:近代乡村家庭的生计模式

2.2副业衰败,土地问题突出:近代乡村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第3章 土地改革:中央苏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初步尝试

3.1解决民生:争取群众参与革命的必然要求

3.2土地改革:中央苏区解决民生问题的路径选择

3.3理想与现实:土地改革的效果分析

第4章 发展生产:中央苏区解决乡村民生问题的路径转变

4.1发展生产:中共指导思想的转变

4.2以农业为主:发展生产的重点选择

4.3依然无法解决的困境:发展生产的效果分析

第5章 结语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传统乡村家庭的生计模式是以农业为主,农村副业为辅,近代以来农村副业的补充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程度的日益加深,外国商品的大量倾销,使得中国农村的副业遭受重创,乡村家庭维持生计的来源更多地只能依靠土地。而在近代中国的乡村,土地占有不均的情形是非常严重的,因此近代乡村的民生问题与土地问题息息相关。
  基于土地之于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中共在中央苏区对民生问题的解决最初正是从土地问题着手的,中共希望通过土地改革来改善广大贫苦农民的生活境况。然而农民在分得土地后,并没能像中共预期的那样释放出潜在的生产热情,苏区的生产反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是中共当时始料未及的。随后中共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主张,发展生产的措施主要有建立信用合作社解决农民生产所需的资金周转问题;成立劳动互助社、发动妇女参加生产来克服劳动力缺乏的困难;设立犁牛合作社满足农民生产的畜力需要等等。然而,由于广大农民缺乏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苏区劳动力资源短缺、部分地方党和政府工作落实不到位、缺乏安定的生产环境等因素使得发展生产的效果依然不佳,中央苏区民生问题仍旧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诚然中共在苏区对民生问题的解决并不非常成功,但正是有了苏区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与教训,在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更加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方针,从而为后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