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研究
【6h】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图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鲍曼其人其著及理论脉络

1.2 “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的历史生成

2.1 理论生成背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

2.1.1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所指

2.1.2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联

2.2 “流动的现代性”生成的现实条件:全球化

2.2.1 全球化的内涵

2.2.2 全球化的后果

2.3 “流动的现代性”的出场

2.3.1 “稳固的现代性”与“流动的现代性”

2.3.2 从“现代性”到“流动的现代性”

2.4 小结

第三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个体:“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的表现

3.1 “流动的现代性”的社会结构表现形式

3.1.1 经济层面的表现形式:资本的逃逸性

3.1.2 政治层面的表现形式:政治的衰退性

3.1.3 文化层面的表现形式:文化的多元性

3.2 “流动的现代性”的社会个体表现

3.2.1 存在方式的流动性

3.2.2 思维方式的碎片化

3.2.3 行为方式的失范性

3.3 小结

第四章 “现代性的辩证法”:鲍曼与贝克、吉登斯间的理论对话

4.1 “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的特征:“现代性的辩证法”

4.1.1 理论的核心:矛盾性

4.1.2 理论的基点:个体性

4.1.3 理论的动力机制:批判性与反思性

4.2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与贝克“自反性现代化”

4.2.1 新社会形态的来临

4.2.2 风险社会的认知与分歧

4.2.3 风险社会困境的应对策略

4.3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与吉登斯“晚期现代性”

4.3.1 对“现代性”的认知与分歧

4.3.2 学术态度与现实关怀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理论小结

5.2 “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5.2.1 国家层面的启示

5.2.2 社会层面的启示

5.2.3 个体层面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鲍曼的社会理论呈现出四个阶段性特征:从“社会主义”到“现代性”,从“后现代性”到“流动的现代性”。“流动的现代性”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自20世纪80年代在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的社会特征与属性的表述,它是对社会结构和社会个体的理论层面上的发展与凝练。“流动的现代性”是“现代性”的继承与发展,也是鲍曼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反思的结果。“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为“流动的现代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全球化为“流动的现代性”提供了社会现实条件。“流动的现代性”在社会结构中表现为资本的逃逸性、政治的衰退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在社会个体方面表现为个体存在方式的流动性、个体思维方式的碎片化和个体行为方式的失范性。“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特色在于,以矛盾性为核心、个体性为基点、批判性与反思性为动力机制,此三者构成“现代性的辩证法”。对比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与贝克“自反性现代化”理论,可见二人均宣告一个新社会形态的诞生,而二人在对风险社会的认知与应对风险的策略方面存在着差异;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与吉登斯“晚期现代性”理论,两者在对“现代性”的认知、学术态度及现实关怀方面有所不同。“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在于:营造和平安全的国内环境;降低经济社会中潜在的社会风险;完善与保护社会自治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个体承担道德责任的重要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