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同与乌托邦: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源流与批判借鉴
【6h】

大同与乌托邦: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源流与批判借鉴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1.1歧义丛生的“乌托邦社会主义”与问题研究的缘起

1.2国内外关于“乌托邦”与“大同”思想的研究现状

1.3中西方比较研究的新视角、逻辑理路与章节要目

第一章 社会公正:大同与乌托邦理想社会的价值祈向

1.1公平正义:公正观念的共同诉求

1.2均平之治:重塑正义的理想主张

1.3发展延异:公正观念的不同趋向

小结

第二章 民主管理:大同与乌托邦理想社会的政治前提

2.1重民思想:民主管理的共同取向

2.2依法而治:施政原则的中西之别

2.3德性政治:人才任用的共同特征

小结

第三章 安定有序:大同与乌托邦理想社会的秩序图景

3.1分工合作:社会秩序的共同基础

3.2实践路径:理想秩序的不同建构

3.3价值取向:秩序模式的内在差异

小结

第四章 历史超越:大同与乌托邦的思想演变与融汇更新

4.1从空想到科学

4.2 从融汇到更新

小结

第五章 现实求索: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继往追求与批判借鉴

5.1 以人为本: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向

5.2 社会和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

5.3科学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永续路径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集中表征为对“自由”、“平等”和“公正”的理想社会的追寻,其中,大同与乌托邦是人类关于美好生活与理想社会的价值构想与不懈追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思想源流。大同思想作为中国追求理想社会的缩影,一直以来,“大同”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与西方乌托邦近似的理想,在某种意义上与乌托邦等量齐观、相提并论。众所周知,“乌托邦”在当代成为一个聚讼纷纭的概念,一方面人们往往将乌托邦与空想简单等同,视其无用、弃若敝屣;另一方面以乌托邦为名或为主题的书籍在历史长河中可谓卷帙浩繁、延绵不绝。这一未被充分重视的概念却一直是反对社会主义者以及后现代主义反终极价值理想追求用来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工具。随着世界范围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科学社会主义被视为乌托邦的同义语,也经历了“终结”到“复归”的复杂历程。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认为,追求共同的本质与普遍性是乌托邦成为封闭社会的最主要根源,这一根源在近代自然科学日新月异成就的基础上更获得了巩固与加强,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乌托邦,应该以逐步社会工程来代替这一全知全能的绝对理性主义传统。最显著的莫过于倒转马克思主义观念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他们主张“乌托邦的终结”和“从科学到乌托邦”,即主张旧有的空想式“乌托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基础的“乌托邦社会主义”。
  无论“终结”还是“复归”,由当代意识形态斗争所决定的词汇和概念并不能清晰还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以及富裕、幸福、民主、自由等价值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应有地位。不澄清大同、乌托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延异与基本价值,只会遮蔽人类的视野。因此,从发生学上还原中西方从大同、乌托邦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初状态及历史过程,也就是重新梳理中西方价值理想追求的历程,跳出西方后终结时代与绝对理性主义的分析框架和思维模式,既消除西方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乌托邦的曲解,又纠正西方后终结时代将理想尤其是人类解放的理想视为空想式乌托邦的误识。对“乌托邦”、“大同”观念的先入之见,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这两类传统思想的价值批判与有效借鉴,回归大同与乌托邦作为普遍而永恒的人类文化精神本身,才能更加接近价值理想与意义资源的内核,辨明“大同”、“乌托邦”的基本价值诉求与思想局限,从而更好地发掘和批判借鉴传统社会主义思想渊源与合理价值。从表面上看,大同思想与乌托邦是近似的社会理想,但这一传统思想绝不能简单地与西方经验等同,它是包括原始儒家社会理想在内的百家思想汇聚、融合与不断更新的产物,是近现代中国最终确立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触媒。在理论发展回溯的研究过程中将文本与历史、社会语境相结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方法进行系统比较,既可以从共时性的维度阐明了中西方理想社会追求的价值缘起、基本特征与内在异同,以消除将大同与乌托邦简单等同的思维定势,又可以从历时性的维度阐明大同与乌托邦思想的不断发展变迁,直至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形成以及中国人民的继往追求与现实求索。
  马克思主义中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并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乌托邦,与按照理性原则、主观臆想出新的完美未来理想社会不同,马克思主义依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开辟了人类自觉创造历史并获得真正自由解放的现实道路,“科学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应有的思想特征和理论维度。同时,价值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形成历史的全景式回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否定的并不是价值追求,而只是否定抽象的价值决定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原则依然是诊断与批判现实世界最具理性批判色彩的重要思想资源。现实实践活动是价值评价与科学认识统一的重要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将强调唯物主义与重视价值理想,将哲学的现实性与哲学的理想性有机结合,成为一种真正能够引导人类不断变革现实世界并赋予人类以力量之科学。通过中西方理想社会追求的比较研究,以此为理论契机不仅可以折射不同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补充与对话,还可以为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有益的价值借鉴,使人类现代文明更加健康与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追求,虽然现代国家建设迥异于传统政治文明,但并不意味着全盘推翻和全面再造,而是充分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将东西方传统思想文明中的有益因子积极有效地融入现代政治文明的构建过程当中,从价值理念、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等不同层面实现人民民主、社会公正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建构与科学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