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垃圾焚烧场的公众可接受环境风险水平研究
【6h】

垃圾焚烧场的公众可接受环境风险水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垃圾焚烧场公众环境风险可接受水平问卷调查

2.1 公众风险可接受水平影响因素归纳

2.2 变量定义

2.3 概念模型

2.4 问卷调查

2.5 研究假设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众对垃圾焚烧场环境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现状分析

3.1 调查区域概况

3.2 样本特征

3.3 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认知状况分析

3.4 公众对政府政策管理过程的认知状况分析

3.5 公众关于焚烧场的污名化效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众对垃圾焚烧场可接受风险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4.1 变量的含义与赋值

4.2 信度分析

4.3公众环境风险感知分析

4.4 单因素相关分析

4.5 公众环境风险可接受水平的回归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众对焚烧场可接受风险水平定量化模型计算

5.1 公众可接受风险水平的评估系统定性化构建

5.2 公众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定量化评估系统构建

5.3 定量化评估系统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垃圾焚烧场风险的社会放大机制分析

6.1 焚烧场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构建

6.2 治理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策与建议

7.1 焚烧场选址过程中的管理机制

7.2 焚烧场运营过程中的管理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果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环保理念的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因垃圾焚烧场的兴建引发的环境冲突事件。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仅仅依靠优化工程技术应对垃圾焚烧场建设带来的负外部性效应,期望公众通过道德伦理约束自我并承担危害是根本无法解决这类邻避冲突的。因此,研究公众对垃圾焚烧场可接受环境风险水平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公众对垃圾焚烧场的接受程度,完善垃圾焚烧场管理政策,减少此类环境冲突事件的发生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均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江苏省苏州、盐城以及海安三个城市垃圾焚烧场附近公众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问卷调研,探讨公众垃圾焚烧场环境风险感知的现状,揭示了影响公众风险感知以及可接受水平的主要因素,定量化计算公众垃圾焚烧场可接受风险水平指数值,并基于垃圾焚烧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进行分析,最后为政府进行有效管理提出一些管理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描述性分析了公众对垃圾焚烧场可接受环境风险水平的现状,认为公众对垃圾焚烧场感知到的环境风险较大;对垃圾焚烧场产生的环境风险可接受程度普遍较低;对政府进行垃圾焚烧场政策管理方式不满意,对政府、技术专家等机构信任程度较低;认为垃圾焚烧风险带来的污名化效应比较严重。
  (2)通过对公众垃圾焚烧场风险因子感知特征分析,得出公众既较为熟知又感知较大不可控后果损失的风险因子,为恶臭气味、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影响后代健康以及引发恶性疾病,政府应对这些风险因子制定有效管理措施进行重点控制。
  (3)通过对公众垃圾焚烧场风险感知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得出年龄、年收入、周边农作物产量降低、对政府信任程度、政府管理公正性以及污名化效应为其显著性影响因素,并得到修正后的公众垃圾焚烧场风险感知特征理论模型。
  (4)影响公众对垃圾焚烧场可接受风险水平显著性影响因素为居民的文化程度、政府管理公正性、对焚烧管理运营者信任程度、增加设施安全性、距离范围,并得到修正后的公众垃圾焚烧场可接受风险水平概念模型。
  (5)构建了公众垃圾焚烧场可接受环境风险水平的定量化评估系统,定量化计算了公众垃圾焚烧场可接受环境风险水平指数值,得出公众一般对垃圾焚烧场的可接受程度较低。
  (6)通过构建垃圾焚烧场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尝试合理解释垃圾焚烧风险社会放大的途径。并从垃圾焚烧场风险信号放大全过程简化框架图,提出应对垃圾焚烧风险社会放大的有效治理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