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少腹逐瘀汤用于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药代动力学及代谢特征研究
【6h】

少腹逐瘀汤用于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药代动力学及代谢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基金项目

第一章 引言

1.1 中药及方剂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1.2 代谢组学在中药及方剂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1.3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 少腹逐瘀汤中多类型有效成分的HPLC-PDA分析与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2 少腹逐瘀汤中多种类型有效成分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少腹逐瘀汤中三种芳香酸类成分在正常和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代谢产物研究

3.1 少腹逐瘀汤中芳香酸类成分在正常和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2 少腹逐瘀汤中芳香酸类成分的代谢产物鉴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少腹逐瘀汤有效部位在家兔血浆中的代谢产物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家兔血浆中代谢产物的鉴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UHPLC-QTOF/MS/MS联用技术的寒凝血瘀证大鼠尿液代谢轮廓及少腹逐瘀汤的干预效应研究

5.1 寒凝血瘀证代谢轮廓分析

5.2 少腹逐瘀汤干预寒凝血瘀证的效应与作用机制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少腹逐瘀汤对布洛芬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6.1 少腹逐瘀汤对布洛芬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6.2 少腹逐瘀汤对布洛芬代谢产物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少腹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当归、赤芍、川芎、五灵脂、蒲黄、延胡索、没药、小茴香、干姜、官桂等10味中药组成。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痛经、闭经、崩漏等疾病。鉴于该方在治疗妇科疾病等方面具有确切疗效,因此,阐明其治疗妇科寒凝血瘀原发性痛经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
  本论文文献研究对方剂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少腹逐瘀汤的研究概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文献归纳分析,为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
  在已有研究工作基础上,本论文开展了少腹逐瘀汤用于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药代动力学及代谢特征的研究工作,为揭示其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与参考。主要研究工作与结果如下:
  1.少腹逐瘀汤中多类型有效成分的HPLC-PDA分析与评价。
  采用HPLC-PDA法同时定量分析少腹逐瘀汤中芍药苷、咖啡酸、阿魏酸、没食子酸、香草酸、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香蒲新苷等7个有效成分,并考察不同溶剂前处理方法对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无水甲醇进行处理的样品溶液中杂质峰干扰较小,测定响应值比50%甲醇处理样品的稍高。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少腹逐瘀汤水煎液经醇沉后的上清液(SFA)中有效成分含量较少腹逐瘀汤(SFZYD)中的含量为高。
  2.少腹逐瘀汤中三种芳香酸类成分在正常和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代谢产物研究。
  (1)采用UHPLC-QTOF-MS联用技术,建立检测大鼠血浆内药物浓度的分析方法,考察了少腹逐瘀汤水煎液和醇沉上清液中三种芳香酸咖啡酸、阿魏酸、香草酸在正常和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大鼠灌服SFZYD后,香草酸AUC0-t,T1/2(948.11±10.82μg h/L,4.19±0.29 h)明显高于灌服SFA组(535.69±77.32μg h/L,0.97±0.50 h);咖啡酸AUC0-t,T1/2(7018.07±46.72μg h/L,21.40±8.10 h)明显高于灌服SFA组(3013.69±329.15μg h/L,3.12±0.65 h);阿魏酸AUC0-t,T1/2(130.40±18.16μg h/L,18.43±7.44 h)明显高于灌服SFA组(74.56±6.16μg h/L,8.83±0.86 h),提示少腹逐瘀汤全方水煎液中的生物大分子可能促进小分子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并延长其在体内的作用时间,起到增效的作用。三种芳香酸在正常和病理两种不同机体状态下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差异,说明机体在不同状态下对药物的吸收及代谢方面存在差异,为揭示该方体内直接效应物质与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2)采用UHPLC-QTOF-MS联用技术,结合以质量丢失滤过(MDF)处理为原理的MetaboLynx软件,对少腹逐瘀汤及其醇沉上清液中三种芳香酸类成分在大鼠血浆、尿液、粪便及胆汁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鉴定,鉴定了阿魏酸原型及其失氧、甲基化、甘氨酸结合、葡糖苷酸结合等8种代谢产物,咖啡酸原型及其甲基化及磺化2种代谢产物,香草酸原型及其磺化、羟基磺化、葡糖苷酸结合等4种代谢产物。
  3.少腹逐瘀汤有效部位在家兔血浆中的代谢产物分析。
  采用UHPLC-QTOF-MS联用技术,结合以MDF处理为原理的MetaboLynx软件,对少腹逐瘀汤中效应成分在家兔血浆中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鉴定了阿魏酸的19个代谢产物,主要为乙酰化、甲基化、葡萄糖醛酸结合、还原等代谢途径;延胡索乙素的8个代谢产物,主要为乙酰化、去甲基磺化、羟基脱羧、去甲基葡萄糖醛酸结合等代谢途径;芍药苷的6个代谢产物,主要为甲基化、羟基化代谢途径;槲皮素的6个代谢产物,主要为失氧甲基化、甲基化、葡萄糖醛酸结合等代谢途径;山柰酚-3-O-葡萄糖苷的7个代谢产物,主要为降解、甲基化、谷胱甘肽结合等代谢途径;异鼠李素的11个代谢产物,主要为失氧、甲基化、去甲基化、葡萄糖醛酸结合等代谢途径;洋川芎内酯I的11个代谢产物,主要为降解、甲基化、乙酰化、甲基化甘氨酸结合等代谢途径;没食子酸的2个代谢产物及1个咖啡酸的代谢产物。
  4.基于UHPLC-QTOF/MS/MS方法的寒凝血瘀证代谢轮廓及少腹逐瘀汤的干预效应研究。
  (1)采用UHPLC-QTOF/MS/MS技术,以寒凝血瘀证大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大鼠尿样代谢物谱,考察了寒凝血瘀证尿样中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经PCA分析结果表明:寒凝血瘀证与正常对照组得到明显区分,说明与正常组相比寒凝血瘀证大鼠机体代谢存在差异。
  经PLS-DA分析获得Loadings plot和S-plot图,鉴定了10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其中cholic acid、3-methoxy-4-hydroxyphenylglycol sulfate、5-dehydro-4-deoxy-D-glucarate、5α-tetrahydrocortisol上调,2-phenylethanol glucuronide、hippuric acid、6-hydroxy-5-methoxyindole glucuronide、2,8-dihydroxyquinoline-beta-D-glucuronide、normeperidinic acid glucuronide、13,14-dihydro PGF2α等下调。经MetIPA代谢通路分析表明:寒凝血瘀证大鼠体内代谢与糖代谢、激素代谢水平异常密切相关,为寒凝血瘀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采用UHPLC-QTOF/MS/MS技术,结合MarkerLynx软件,评价了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证大鼠的干预效应,结果发现经少腹逐瘀汤干预后,大鼠的尿液代谢物谱转归方向逐渐发生改变,趋向正常组。在鉴定生物标志物的基础上,对5个具有显著变化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峰面积半定量分析,生物标志物5α-tetrahydrocortisol、5-dehydro-4-deoxy-D-glucarate在寒凝血瘀证尿液中显著上调,少腹逐瘀汤干预后显著下调;生物标志物2-phenylethanol glucuronide、hippuric acid、normeperidinic acid glucuronide在寒凝血瘀证尿液中显著下调,少腹逐瘀汤干预后具有明显上调的作用。
  5.少腹逐瘀汤对布洛芬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1)采用HPLC法对少腹逐瘀汤与布洛芬在药代动力学环节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布洛芬与低剂量SFZYD合用后,表观清除率降低,血药浓度降低,表观分布容积变小,半衰期延长,AUC0-t值升高,生物利用度提高,说明少腹逐瘀汤与布洛芬合用后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与高剂量SFZYD合用后,表观清除率升高,血药浓度降低,表观分布容积变小,半衰期缩短,AUC0-t值变小。
  (2)采用UHPLC-QTOF-MS联用技术,结合以质量丢失滤过(MDF)处理为原理的MetaboLynx软件,对少腹逐瘀汤与布洛芬代谢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布洛芬单用其代谢产物主要为2'-羟基布洛芬、2'-羟基布洛芬-葡萄糖醛酸、2'-羧基布洛芬和布洛芬-葡萄糖醛酸;布洛芬与SFZYD合用后,粪便中发现羟基化产物、降解产物、乙酰化产物、羟基硫酸化产物等;血浆中发现去甲基化产物、羟基化产物、乙酰化产物以及硫酸化产物等;尿液中代谢产物变化不大。为二者合理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代谢特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