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部六省对东部制造业转移的承接能力研究
【6h】

中部六省对东部制造业转移的承接能力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相关理论及现状分析

2.1 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概述

2.1.1 产业转移的含义

2.1.2 产业转移承接能力

2.2 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

2.3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互动理论

2.4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动因分析

2.5 我国制造业转移动因分析

2.5.1 我国制造业转移的推动性因素

2.5.2 我国制造业转移的诱动性因素

2.6 中部六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近况和特点

第三章 制造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制造业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3.2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3.3 评价指标选取

3.3.1 备选评价因素分析

3.3.2 二级评价指标建立

3.3.3 二级指标量化

3.4 制造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性验证

3.4.1 指标体系有效性的RS评价方法

3.4.2 基于RS评价方法的指标体系有效性验证

3.5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第四章 中部六省对制造业转移承接能力的综合评价

4.1 制造业转移承接能力综合评价需解决的问题

4.2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TOPSIS函数模型

4.2.3 基于AHP的TOPSIS函数评价模型

4.3 中部六省对制造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实证分析

4.3.1 指标权重确定

4.3.2 层次分析的加权综合决策矩阵

4.3.3 加权层次分析的TOPSIS排序

4.4 影响承接能力的四大因素的评价与比较

4.5 对评价结果的说明

第五章 提升制造业转移承接能力思考和建议

5.1 基于评价结果的六省份承接能力思考

5.2 提升中部六省承接能力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附录

展开▼

摘要

在全球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东部沿海地区从2005年开始,一方面不断地承接国外的高科技产业,同时也把一直以来占据主要地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转移方向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主要以制造业为主,近几年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好时机。中部六省,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山西,地处内陆中心腹地,位于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地带,承东启西,连贯南北;中部地区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产业类型齐全,市场需求旺盛,集聚和承载产业的能力较强,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的人力资源特点,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地区。承接能力研究有利于各省对各自产业转移的客观条件加以认识,如何评价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中部六省对东部制造业转移的承接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内涵和相关理论进行研究,通过对我国制造业转移的推动性因素和诱动性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深入分析中部六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特点、示范区建设等方面,为后面研究构建制造业转移承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提出提高中部六省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思考和建议打下基础。
   本文在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相关理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互动理论深入研究基础上,选择从综合评价的角度去研究中部六省对于制造业转移的承接能力;根据承接能力的特征,从生产要素禀赋,产业转移因素、区域经济与政策,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选取了19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制造业转移承接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RS评价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有效性验证,验证结果为有效。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19个指标赋予权重,运用基于AHP的TOPSIS函数评价模型对六省的承接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发现,在对制造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总体评价中,河南第一,湖北第二,安徽第三,湖南第四,山西和江西分别为第五、第六,是承接能力最弱的省份。
   最后,本文基于评价结果对六省的承接能力进行思考,并提出提高中部六省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