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可见性的空间及其构形分析
【6h】

基于可见性的空间及其构形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缘起

1.2研究背景——基于视觉感知的空间分析方法述评

1.3研究思路

第二章可见性分析概述

2.1可见性分析的基本含义

2.2可见性分析的生态知觉理论基础

2.2.1生态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

2.2.2视觉感知的生态描述方法

2.2.3生态知觉理论的评价与启示

2.3“所见”vs“可见”

2.4可见性分析的层次划分和界定

2.4.1尺度层次

2.4.2维数层次

2.4.3结构层次

第三章视区分析

3.1视区的定义

3.2定性视区分析

3.3定量视区分析

3.3.1相关变量及其含义

3.3.2两种表达和分析方法

3.4视区分析的建筑学意义

3.4.1视线关系

3.4.2空间感受利空间理念

3.4.3使用行为

3.4.4社会意义

3.4.5文化内涵

3.5案例研究

3.5.1江南古典园林——留园

3.5.2住宅比较与分析

第四章构形及其分析

4.1构形与建筑学

4.2构形的定性描述:关系图解(justified graph)

4.3构形的定量描述:空间句法的变量

4.4理想空间的构形分析

4.4.1规则格网

4.4.2“障碍操作”试验

4.4.3平面图形的多重构形

第五章实际空间的构形分析——基于可见性的空间分割

5.1空间分割

5.2基本的空间分割方法

5.2.1大尺度空间与小尺度空间

5.2.2凸状、轴线、和视区分割

5.2.3两点质疑

5.3穷尽式的空间分割方法

5.3.1穷尽凸状——交叠凸状空间分析

5.3.2穷尽轴线——所有线分析

5.3.3穷尽视区——从视区集成到可见图解

5.4以实体的形定义的空间分割方法

5.4.1表面分割和端点分割

5.4.2表面分割利端点分割的应用拓展

5.4.3实体边界的可见关系

5.5比较与总结

第六章空间构形分析的应用

6.1空间构形分析的应用概念

6.1.1自然运动

6.1.2城市功能:“运动经济体”

6.1.3社会关系

6.1.4空间系统的可理解性

6.1.5社会行为——“意念社区”(virtual community)

6.1.6住居文化_"空间考古学:

6.2案例分析:蓁巷住宅区空间构形分析

6.2.1分析范围利分析层次

6.2.2空间构形的初步分析和评价

6.2.3围墙与社区

6.2.4空间构形与认路

6.2.5板式住宅的平列与错列组合

第七章改进与拓展

7.1测角修正

7.2体外视觉个体系统(EVAS)

7.3三维分析的探索

7.3.1三维可见图解

7.3.2球面投影分析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留园路线视区分析(图3-16)中前半段路线的部分变量列表

附录二:蓁巷住宅区的轴线分析(6.2.2)变量列表

展开▼

摘要

本文重点解释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