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6h】

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主要缩略词注释表

声明

前言

第一章 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1.1材料和方法

1.1.1研究对象

1.1.2诊断标准

1.1.3调查问卷

1.1.4临床标本采集

1.1.5实验室检测

1.1.6资料统计分析

1.2结果

1.2.1妇科门诊生殖道炎症患者各病原体感染的流行特征

1.2.2妇科门诊患者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1.2.3支原体与其他妇科常见病原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1.2.4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1.3讨论

第一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宫颈感染的病征处理方案研究

2.1材料和方法

2.1.1研究对象

2.1.2研究方法

2.2结果

2.2.1宫颈感染症状、体征及实验分析

2.2.2危险评估分析

2.2.3病征处理方案的形成

2.2.4宫颈CT感染处理的效果评价

2.3讨论

第二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生殖道感染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的Meta分析

3.1资料与方法

3.1.1资料来源

3.1.2文献纳入与剔除标准

3.1.3统计分析方法

3.2结果

3.2.1搜索结果

3.2.2统计分析结果

3.3讨论

第三章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综述 妇女生殖道感染的研究现状

作者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与内容: 妇女生殖道感染专指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引起的妇女内生殖器(阴道、子宫、子宫附件等)和外生殖器的感染,尤以内生殖器官感染为主。生殖道感染种类繁多、流行甚广、危害严重。2000年9月1日在北京举办的“领袖人物论坛”上,生殖道感染再次被界定为21世纪人类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向人类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本课题欲通过以下研究从多个方面阐明妇女生殖道常见病原体感染的流行特征和致病性,探讨阴道炎、宫颈炎和盆腔炎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完善宫颈炎的病症处理方案并进行有效性评估,同时深入分析生殖道感染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为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内容包括:(1)调查假丝酵母菌、滴虫、沙眼农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加德纳氏菌、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和人型支原体(Mycoplasm hominis,Mh)在妇科门诊人群中的流行特征及合并感染情况;(2)结合调查表资料分析生殖道感染患者宫颈炎、阴道炎和盆腔炎的危险因素;(3)分析Uu、Mh与其他妇科常见病原体的交互作用;(4)完善宫颈炎的病症处理方案,评估优化方案的有效性;(5)搜索国内近10年公开发表的文献对生殖道感染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进行Meta分析。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来自妇科体检的健康人群和妇科门诊生殖道感染人群。(2)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在上述女性人群中开展问卷调查。在阴道后穹窿采集舣棉签拭子样本,同时对每个个体进行妇科检查和临床诊断。(3)用支原体液体培养基进行Uu、Mh的培养和鉴定,其他妇科常见病原体按临床微生物标准检验方法进行;用PCR方法对随机抽取的部分标本进行Uu、Mh和CT的复检。(4)对所有实验结果与流调资料建立Epidata和Excel数据库。(5)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阴道炎、宫颈炎和盆腔炎的危险因素分析。(6)采用叉生分析方法分析Uu、Mh与其它妇科常见病原体的交互作用。(7)在宫颈炎危险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针对妇科门诊人群的宫颈感染病征处理方案,并用相关评价指标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8)采用 Review Manager软件进行生殖道感染和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的Meta分析。 研究结果: 1.妇科门诊生殖道炎症人群各病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1)支原体、酵母菌、加德纳氏菌、滴虫和CT在该人群的感染率分别为85.0%、27.9%、31.1%、3.6%和36.4%,且不同年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阴道炎、宫颈炎和盆腔炎患者支原体的感染率分别为90.5%、81.9%、81.2%,阴道炎最高。在支原体的感染类型上,阴道炎以Uu和Mh的混合感染为主,宫颈炎和盆腔炎以Uu感染为主。(3)合并感染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炎症者)CT的感染率达53.8%,单纯感染中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患者CT的感染率分别为36.1%、20.9%、10.9%。(4)不同程度的宫颈病变者支原体和CT的感染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CT感染率与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2.妇科门诊患者生殖道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1)经单因素分析,有人流史和放置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这两项因素是阴道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2)经单因素分析,未出现与宫颈炎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25岁和Uu感染这两项因素是宫颈炎的危险因素,服用避孕药是保护因素。(3)经单因素分析,总妊娠数、有非固定性伴和CT感染这3项因素是盆腔炎的危险因素,平时使用抗生素和霉菌感染是盆腔炎的保护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平时使用抗生素、总妊娠数和CT感染这三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平时使用抗生素是盆腔炎的保护因素,其余两项为危险因素。 3.支原体与其他妇科常见病原体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结果:(1)Uu和CT、加德纳氏菌具有正相加和正相乘的交互作用。(2)Mh与CT具有相乘的协同作用,与加德纳氏菌具有相加的协同作用,与假丝酵母菌间无协同作用。 4.宫颈感染的病征处理方案研究结果:(1)根据ROC曲线和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predictive value,PPV)等相关评判指标,最佳评估系统包括了年龄≤25岁、不使用避孕药及有Uu感染这三项宫颈炎的危险因素。(2)最佳危险评估系统结合阴道分泌物增多和/或异味判断宫颈炎的灵敏度、特异度和PPV分别为:57.54%、70.13%、80.26%。(3)最佳危险评估系统结合阴道分泌物增多判断宫颈CT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和PPV分别为:41.72%、66.77%、38.86%。 5.生殖道感染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的Meta分析结果:在20项研究因素中,5项生殖道感染因素与不良妊娠结局的联系依强弱程度分别排在第3、6、9、10、13位,依次为弓形虫(toxoplasm,TOX)感染OR(95%CI)为7.29(4.64,11.46)、Uu感染OR(95%CI)为5.73(3.57,9.21)、CT感染OR(95%CI)为4.54(2.99,6.90)、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OR(95%CI)为4.25(2.41,7.49)、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OR(95%CI)为3.78(1.73,8.26),5项生殖道感染因素与不良妊娠结局都存在强关联,失效安全数分别依次为115、1606、690、208、150,研究结果稳定可靠,不易被逆转。四大类研究因素与不良妊娠结局的联系依强弱程度排列依次为:胎儿及其附属因素OR(95%CI)为5.61(3.65,8.61)、孕期生殖道感染OR(95%CI)为5.23(3.92,6.98)、孕母因素OR(95%CI)为3.16(2.09,4.79)和行为因素OR(95%CI)为1.84(1.46,2.32)。 结论: 1.妇科门诊人群各种生殖道感染非常普遍。不同年龄组不同人群都有较高的支原体感染率,阴道炎、宫颈炎和盆腔炎在支原体的感染类型上存在差异,Mh的致病力强于Uu。CT感染率与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和生殖道感染类型有关。 2.妇女生殖道常见致病病原体中,支原体(Uu和Mh)和CT、加德纳氏菌在致病性上有相加和/或相乘的协同作用。CT和支原体、梅毒、滴虫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合并感染率。对CT感染或宫颈炎、阴道炎反复的患者建议检测支原体。 3.有人工流产史和放置IUD是阴道炎的危险因素;年龄<25岁、Uu感染是宫颈炎的危险因素,使用避孕药是宫颈炎的保护因素;总妊娠数多和CT感染是盆腔炎的危险因素,平时使用抗生素是盆腔炎的保护因素。生殖道感染与生育和性生活情况密切相关,注重个人卫生和生殖健康是预防生殖道感染的重要内容,支原体和CT感染在生殖道感染中所起的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4.南京妇科门诊人群宫颈感染的病症处理危险因素评分可以包括年龄≤25岁、不使用避孕药和有Uu感染3项,然后结合阴道分泌物增多和/或异味这两个症状和体征,对宫颈炎和宫颈CT感染的处理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可以达到70%以上。在我国开展宫颈炎病征处理是必要和可行的。 5.四大类研究因素与不良妊娠结局的联系依强弱程度排列依次为:胎儿及其附属因素、孕期生殖道感染、孕母因素和行为因素。生殖道感染,尤其是TOX、Uu、CT感染对孕产妇和胎儿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孕妇在孕期和围产期应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生殖道感染的发生,对已有生殖道感染者,可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及早干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