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公交线路行车时刻表编制技术
【6h】

公交线路行车时刻表编制技术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论文研究的背景

1.2论文研究的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4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重点和难点问题

1.5研究内容逻辑结构框图

第二章基础时刻表编制技术研究

2.1基础行车时刻表问题概述

2.2基础行车时刻表编制

2.3车组和中途站行车时刻表编制

2.4本章小结

第三章基础时刻表编制技术改进

3.1时间控制站点描述

3.2基于时间控制站点的中途站行车时刻表编制方法

3.3基础行车时刻表修正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时刻表实时调整方案研究

4.1实时调度问题概述

4.2基于时间控制站点的站点控制方案

4.3基于路段运行时间的站间控制策略

4.4基于其他调度方法的实时控制策略

4.5本章小结

第五章实例分析

5.1公交线路基础信息

5.2公交8路客流分析

5.3基础行车时刻表修正

5.4对准实时调整的站点控制模型的验证示例

5.5本章小结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主要结论及研究成果

6.2主要创新点

6.3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简称ITS)的进一步发展,公交调度人员对于公交车辆运行信息的掌控程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但是在行车时刻表的编制问题上,无论是首末站行车时刻表,还是车组行车时刻表,侧重点都仍然在车辆到达首末站的时间上,公交运行的实时信息并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这种基于“两头卡点”思想的编制模式,渐渐不能满足群众对于公交出行准确性的要求。 本文在对现有基础行车时刻表编制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基于“择站控点”思想的中途站行车时刻表编制方法。首先,通过对公交停靠站点的分析,给出了时间控制站点的定义和分类,并且提出了控制站点的筛选原则,从而对公交停靠站点进行等级标定。其次,对时间控制的站点规模进行了设定,并从时间控制站点的实际使用入手,按照最小间距、最大间距和最优间距的原则,对其规模进行修正,并最终选定所需的时间控制站点。接着,通过建立运转时间数据库,建立一个“准实时”的中途站行车时刻表。然后,通过对现有时刻表实时调整技术的研究,对“准实时”的中途站行车时刻表进行站点处的站点控制方案设计,推导并改进了现有的准点控制模型,将驾驶员操作变量作为参数,添加进控制模型中,并对驾驶员在调度过程中的驾驶行为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对实时调整的站间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推导出了基于路段时间的站间控制模型。 本文通过对时间控制站点的选取,建立了部分中间停靠站点时间受控的线路中途站行车时刻表,改变了传统常规公共交通行车时刻表中间站点停靠时间完全无控的现状。通过从调度员和驾驶员两个角度对时刻表进行准点控制,提高了行车准点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实际的公交调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