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双重权力体系制约下的沈阳近代建筑制度研究(1858-1945年)
【6h】

双重权力体系制约下的沈阳近代建筑制度研究(1858-1945年)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涉及的内容

1.1.1 促成沈阳近代建筑制度诞生的五方面因素

1.1.2 沈阳近代建筑研究分期

1.1.3 沈阳近代建筑制度的五个方面

1.1.4 沈阳近代双权城市空间结构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1.2.1 以沈阳为突破口认识满洲近代建筑发展史的完整面貌

1.2.2 以建筑制度为切入点揭示满洲近代建筑发展机制和历程

1.2.3 以历史城市的本土特色研究为借鉴思考中国建筑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和国情特点

1.3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1.3.1 近代建筑制度研究的提出

1.3.2 以中国长江下游地区为中心的近代建筑制度研究现状

1.3.3 沈阳近代城市和建筑史研究

1.3.4 中日近代建筑文化比较史研究

1.3.5 东北近代建筑史的研究状况

1.4 研究方法

1.4.1 从“现代化”到“现代性”建筑史观的转变

1.4.2 借鉴社会人类学的见微知著深入调查的方法论

1.4.3 注重证据论从史出的认识论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中东铁路建设前后沈阳近代建筑制度(1896-1907)

2.1 满洲铁路经营计划的各国动向

2.1.1 美国在满洲铁路经营的计划

2.1.2 俄国人中东铁路修筑计划

2.1.3 其他各国对满洲铁路经营的计划

2.2 沙俄在东北的近代城市规划制度

2.2.1 中东铁路修筑前东北城市发展变迁的过程

2.2.2 中东铁路修建后东北近代城镇的重新分布

2.2.3 沙俄铁路附属地的城市格局

2.2.4 沙俄城市规划差异的原因

2.3 沙俄在东北的建筑制度

2.3.1 沙俄火车站的建筑制度

2.3.2 东正教教堂建筑

2.3.3 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2.3.4 工业建筑

2.3.5 桥梁

2.3.6 小结

2.4 中东铁路建设中俄国人为沈阳带来的城市和建筑的改变(1896-1907)

2.4.1 沙俄在沈阳的新城市建设

2.4.2 沙俄在沈阳的建筑设计

2.4.3 沙俄在沈阳的城市和建筑制度小结

第三章 奉系军阀“自治”下的沈阳近代建筑制度(1906-1931)

3.1 中东铁路建设前沈阳土地制度重新建立和内部体制自主近代化

3.1.1 东北近代化的肇始——清代东北土地制度的重建

3.1.2 沈阳内部管理体制自主近代化过程

3.2 沈阳传统土地使用分配在新政和自开商埠影响下的嬗变和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新分布扩张

3.2.1 清末新政和自开商埠

3.2.2 新政对奉天省城传统建筑制度的影响

3.2.3 奉系军阀张作霖父子对奉天近代建筑制度的影响

3.3 奉天商埠地建筑制度

3.3.1 奉天省城(沈阳)商埠地的性质

3.3.2 奉天商埠地选址特点

3.3.3 商埠地的发展时期划分和分区管理

3.3.4 商埠地城市遗产价值的认识

3.3.5 奉天商埠地建筑制度

3.4 张作霖家族军阀集权下的建筑制度

3.4.1 老城权力空间的重新平衡——新市区的形成和规划

3.4.2 奉系政府执政下的沈阳近代市政机构

3.4.3 奉天市政公所建设管理制度的确立

3.5 东北大学建筑系对沈阳近代建筑制度的影响

3.5.1 东北大学概况

3.5.2 东北大学建筑系概况

3.5.3 张学良和东北大学建筑系之于中国近代建筑制度转型的价值和意义

3.6 张学良官邸从权力主义到人文主义的近代建筑转型

3.6.1 张学良官邸的基本概况和历史沿革

3.6.2 权力主义的开始——张作霖对官邸的建设和经营

3.6.3 权力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型——张学良对官邸的新建设

3.6.4 结论

第四章 日本铁路附属地沈阳近代建筑制度(1906-1945)

4.1 日本经营满洲四十年概况

4.1.1 日本立足满洲的基础

4.1.2 “九·一八事变”对铁路附属地的影响

4.1.3 日本经营满洲的两个阶段

4.1.4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概况

4.2 沈阳铁路附属地建设行政机构发展沿革

4.2.1 沈阳铁路附属地的基本状况

4.2.2 沈阳铁路附属地行政机构的设置

4.2.3 沈阳铁路附属地建设行政机构的设置沿革

4.3 沈阳铁路附属地建设机构运行机制

4.3.1 满铁经营土地的流程

4.3.2 从满铁投资额看土木课和建筑课(系)在地方部的设置

4.3.3 满铁的住宅建设制度

4.3.4 奉天工业土地股份有限公司

4.4 1906-1945日本在东北建筑设计机构

4.4.1 官方建筑设计机构

4.4.2 在东北成立的日本民间建筑设计机构

4.4.3 日本国内民间建筑设计事务所

4.4.4 满洲国成立后建筑设计机构(1932-1945)

4.4.5 小结

4.5 日本殖民地专业社团、行业组织、建筑教育及研究机构和与建筑相关的企业

4.5.1 殖民地专业社团和行业组织

4.5.2 附属地和殖民地建筑教育机构

4.5.3 附属地和殖民地建筑研究机构

4.5.4 与建筑相关的企业

4.5.5 小结

4.6 外来权力空间下沈阳近代建筑制度的特征

4.6.1 国家资本主义向军国资本主义转变下的建设行政管理体系对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风格的影响

4.6.2 建筑项目的运行过程

4.6.3 专业设计人员的职业名称

4.6.4 满洲国时期建设的基本特点

4.6.5 结论

第五章 沈阳近代建筑制度文化雏形的形成

5.1 沈阳近代本土建筑师职业化、建筑术语和尺度的研究

5.1.1 沈阳近代建筑师职业化

5.1.2 建筑术语的研究

5.1.3 营造尺、英尺和码字数研究

5.2 沈阳近代本土建筑技术人图纸和建筑设计表达

5.2.1 由传统工匠绘制的建筑示意图和设计表达

5.2.2 未受建筑教育的本土建筑师和国内工科学校出身的本土建筑师蓝图绘制和设计表达

5.2.3 奉天第一代海归建筑师的建筑设计表达

5.2.4 结论

5.3 沈阳近代域外建筑师的设计表达

5.3.1 西方传教士和建筑师的设计表达

5.3.2 日本在沈阳铁路附属地的建筑类型及风格

5.3.3 从《满洲建筑杂志》看日本在满洲的建筑设计表达

5.3.4 域外建筑师对沈阳建筑制度的影响

5.4 双重权力构建下的沈阳近代建筑制度文化

5.4.1 沈阳近代多元拼贴式建筑制度

5.4.2 沈阳近代建筑制度转型

5.4.3 沈阳近代建筑制度文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中南部(123.4°,41.8°),是清朝满族发迹的地方,清入关后作为北京的陪都,近代受俄日两国的瓜分在国际上被了解。俄日在东北修建中东铁路兴建铁路附属地等一系列近代交通和城区建设,深刻地触动了整个东北地区的近代化进程。清亡后,东北由奉系军阀张作霖家族统治和占领,在日本的不断挤压和利权勒索下,开始从政府体系内有意识地进行自主近代化变革。奉系军阀效仿俄日,以铁路和港口修建为起点,实施了老城更新、新城区扩建、兵工厂新建、成立新的城市管理机构、兴办各类学校等卓有成效的近代化举措,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进入日占时期。对沈阳的研究是满洲区域性近代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类文明的大视角来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满洲的近代文明实际上是东北亚大陆(中俄)、半岛(朝鲜)、岛屿(日本)文明的一个重构过程。
   论文从沈阳近代双重权力组成空间中国部分和外国部分分别进行研究。首先,论文没有以沈阳近代城市和建筑的具体规划设计所形成的建成形态为研究目标,而是把研究视角切入到建筑制度,深刻剖析了中国人近代建筑制度形成的过程(清政府和奉系军阀)、俄日移植式建筑制度在沈阳/满洲的组成,以此全面展现沈阳近代建筑制度的完整面貌,揭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近代形式的深层原因。其次,论文填补了前人对俄日在满洲,尤其是南满洲建筑制度研究的空白,并将这一研究与中国人在沈阳近代建筑制度整合为拼贴式的沈阳建筑制度模式,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建筑背景图象。
   论文第一次采用“现代性”史观,通过调查大量同时代政府城建档案等第一手资料,考察附属地以外中国人城区和建筑近代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中不因其近代化水平不能与同时发展的俄日附属地相比而贬低它,不因其建筑制度形式的非西方化而忽视它。通过这样的史观和研究方法,针对市政管理机构的运行模式、建筑师早期形式——建筑技术人的注册制度、建设法规和契约制度的制定和形成、东北大学建筑系是否对沈阳建筑制度形成影响等内容的研究,来查看沈阳近代中外建筑师的图纸表达和建筑设计表达,第一次从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下,查看建筑技术人的形成和社会地位演进的基本史实,对和西方建筑师完全不同的中国建筑师的近代工作生态做了展现,从而为认识当代中国建筑师的工作状况做了回溯。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中国文化对西方建筑文化的选择性吸收是中国近代建筑管理、建筑教育和建筑文化既现代又传统的根本原因。
   全文字数26.8万,图195幅,表113个。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