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与山林结合部的建筑公共性研究——以杭州吴山地区博览建筑为例
【6h】

城市与山林结合部的建筑公共性研究——以杭州吴山地区博览建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的对象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的方法

1.5 文章的框架

第二章:建筑的公共性

2.1 公共性的概念

2.1.1 公共性的一般认识

2.1.2 “公共性”的词义溯源

2.1.3 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性”一词的诠释

2.1.4 公共性的定义

2.2 建筑公共性的判定

2.2.1 建筑公共性的体现

2.2.2 交往活动与建筑的公共空间

2.2.3 建筑公共性的判定依据

2.2.4 建筑公共性的影响要素

2.3 博览建筑的公共性特点

2.3.1 博览建筑公共性的历史演变

2.3.2 当代博览建筑的空间功能与活动特点

2.3.3 当代博览建筑公共性的表现特点与发展趋势

2.4 建筑的公共性对城市的意义

2.4.1 建筑公共空间对城市空间的延伸与补充

2.4.2 建筑多元公共功能激发城市公共生活的多样性

2.4.3 建筑的公共界面构成城市最富活力的空间边界

2.4.4 合理的建筑布局为城市景观提供公共视域或视廊

第三章:城市与山林结合部的公共性

3.1 山林对城市的公共性意义

3.1.1 山林是城市的公共游憩场所

3.1.2 山林是城市的公共自然景观

3.1.3 山林是城市重要的生态资源

3.2 城市对山林的公共性意义

3.2.1 城市为山林的公共性提供行为支持

3.2.2 城市功能为山林增添了丰富的外延

3.2.3 城市为山林边缘提供了丰富的空间类型

3.2.4 城市赋予山林作为景观的公共性内涵

3.3 城市与山林结合部的公共性特点

3.3.1 城市与山林结合部的联系要素

3.3.2 城市与山林公共空间的交叠

3.3.3 日常生活功能与观光游览功能的复合

3.3.4 人工界面与自然界面交融

3.3.5 公共景观视廊或视域的双向通达

第四章 杭州吴山地区博览建筑公共性分析

4.1 吴山地区博览建筑所处环境的公共性潜质分析

4.2.1 杭州吴山地区博览建筑所处环境的概况

4.1.2 开敞空间的规模与分布

4.1.3 人流与活动类型分布研究

4.1.4 空间功能分布

4.1.5 不同环境中公共性潜质的对比

4.2 公共空间结构分析

4.2.1 面向道路的袋形公共空间体系

4.2.2 面向广场的袋形公共空间体系

4.2.3 城市与山林间的穿越式公共空间体系

4.3 多元公共功能的布置模式分析

4.3.1 多元公共功能与内外功能的并置

4.3.2 多元公共功能与内外功能的混合

4.4 博览建筑与环境的公共界面分析

4.4.1 封闭的实墙界面的禁绝效应

4.4.2 通透的公共界面的吸引与暗示

4.4.3 公共界面对内侧人的体验的漠视

4.4.4 界面两侧公共性关系的断裂

4.4.5 场所化的界面对公共活动的聚集

4.5 博览建筑与环境的公共视线关系分析

4.5.1 建筑体量对山林自然景观视廊的遮挡

4.5.2 建筑公共空间中的景观呈现

4.5.3 建筑“第五立面”呼应鸟瞰视域

4.6 公共性综合评价

4.6.1 公共活动的分类比较

4.6.2 杭州历史博物馆

4.6.3 中国财税博物馆

4.6.4 吴山博物馆

4.6.5 吴山科技馆

4.6.6 吴山地区的博览建筑公共性综合评价

附表

第五章 提升城市与山林结合部博览建筑公共性的设计策略

5.1 以穿越型公共空间连通城市与山林

5.1.1 平层穿越式

5.1.2 屋顶穿越式

5.1.3 底层架空式

5.1.4 复合式

5.2 建筑的多元功能与城市/山林两侧环境中功能的混合

5.2.1 互补模式

5.2.2 共生模式

5.3 界面形式对城市/山林两侧不同质环境的融合

5.3.1 界面的通透化

5.3.2 界面的场所化

5.4 建筑对公共景观视廊通达性的构建

5.4.1 消隐建筑自身以维护城市/山林景观

5.4.2 凸显建筑自身以增益城市/山林景观

5.4.3 建筑公共空间中的景观呈现

附表

第六章 吴山与城市结合部的建筑公共性设计实践——浙江旅游展示中心建筑设计方案的公共性解读

6.1 以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亲近山林的场所

6.1.1 入口开敞空间——城市与山林的贯通

6.1.2 公共空间主轴——城市、山林与建筑间的动线

6.1.3 庭院空间——展厅间的山林片段

6.2 功能的双向混合

6.2.1 沿城市侧的商业与对侧街区的商业的共生

6.2.2 靠山一侧与山林景区游览功能的混合

6.3 界面形式与环境的交融

6.3.1 界面的场所化

6.3.2 界面的通透化

6.4 对公共景观视域及视廊的呈现

6.4.1 控制高度,保证城市与山林间公共视域贯通

6.4.2 分解体量,对吴山与城隍阁的框景

6.4.3 公共空间主轴中对山林景观的全景呈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展开▼

摘要

城市街区与山林的结合部是城市中具有特殊公共性的区域,而位于城市与山林结合部的建筑作为两者间的联系要素,其公共性的缺失及其与环境间公共性关系的断裂,常常导致城市与山林之间缺少公共性活力,使得山林成为“城市背后的山林”。因此,对城市与山林结合部的建筑公共性进行研究,并探讨通过建筑的公共性提升城市与山林结合部公共活力的方法具有现实的意义。
   本文以杭州吴山地区与城市结合部的博览建筑为例,基于一个公共性较强的功能类型与典型的地段,对问题进行研究。
   文章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阐述以城市与山林结合部的建筑公共性作为文章研究对象的原因与意义;
   第二章论述建筑公共性的内涵,并以此展开研究;
   第三章探讨城市与山林结合部的公共性特点;
   第四章以杭州吴山地区的博览建筑为例进行公共性的调研与分析,发现问题;
   第五章针对发现的具体问题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案例总结归纳推演一定的城市与山林结合部的博览建筑公共性设计方法;
   第六章基于以上诸章节的研究成果,对吴山地区的浙江旅游展示中心建筑设计方案的公共性进行解读,作为对研究的一项印证,给出结语与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