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东南亚湄公河流域地区建筑发展与演变
【6h】

东南亚湄公河流域地区建筑发展与演变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1.3 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的方法

1.2.3 建筑基因论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湄公河流域”概念

1.3.2 湄公河流域地区的范围

1.3.3 湄公河流域文化

1.4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与成果

1.4.2 国内研究概括

1.4.3 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湄公河流域建筑文化背景研究

2.1 湄公河流域地区宗教背景

2.1.1 小乘佛教的起源与发展

2.1.2 印度文化与印度教的影晌

2.1.3 中国文化的影响

2.2 湄公河流域

2.2.1 特殊的地理与气候

2.2.2 民族背景

2.2.3 传统集市与自由贸易发展

2.3 湄公河流域文化“源”

2.3.1 稻作文明

2.3.2 “那迦”(Naga)崇拜

2.3.3 干栏建筑的适应性

2.4 建筑文化圈背景研究

2.4.1 文化圈

2.4.2 建筑文化圈

2.4.3 小乘佛教建筑文化圈

2.5 小结

第三章 自然发展时期:湄公河流域传统空间与形态

3.1 抽象与现实空间

3.1.1 宇宙模型与城市形态

3.1.2 中国城市形态的影响

3.1. 3 海螺型城市

3.2 宇宙观对湄公河流域传统建筑的影响

3.2.1 寺庙选址与布局

3.2.2 西双版纳寺庙:世俗与精神世界的链接

3.2.3 “宫”与“寺”结合:泰国大王宫

3.3 湄公河流域传统圣神城市

3.3.1 柬埔寨:高棉帝国城市理念(9th-15th)

3.3.2 泰国:暹罗王国早期城市形态

3.3.3 泰国大城王朝Ayuttaya时期(14th-18th)

3.3.4 老挝:湄公河边的古都澜沧王国(14th-18th)

3.4 小结

第四章 殖民时期:湄公河流域建筑的移植(19世纪中叶—20世纪40年代)

4.1 殖民风格建筑的强行移植

4.1.1 殖民文化的入侵

4.1.2 外来宗教建筑的入侵

4.1.3 其它殖民建筑风格的“植入”

4.2 殖民时期湄公河流域神圣世界的衰落

4.2.1 殖民对传统神圣城市的影响

4.2.2 殖民时期的城市规划

4.2.3 殖民城市的弊端

4.3 殖民建筑的引用与折衷

4.3.1 殖民建筑移植后的适应阶段

4.3.2 混合样式的出现

4.4 小结

第五章 现代化时期:湄公河流域国家建筑演变 20世纪30年代至今

5.1 战后探索阶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

5.1.1 战后民族主义的独立

5.1.2 自我寻求与认同

5.1.3 国家主义与冷战建筑

5.2 湄公河流域国家地域性现代建筑的多元化(20世纪60-80年代)

5.2.1 学习与模仿建筑

5.2.2 新高棉建筑运动(50-60年代)

5.2.3 本土建筑师的自觉追求(70-80年代)

5.3 湄公河流域国家新乡土建筑(20世纪80年代至今)

5.3.1 当代乡土建筑的发展

5.3.2 传统建筑基因符号的隐喻

5.3.3 新乡土的生态特征

5.3.4 全球化思潮下的多种探索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东南亚湄公河流域建筑的重要性

6.2 东南亚湄公河流域建筑转型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东方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文化中占有与西方建筑文化同等重要的地位,东南亚建筑作为东方建筑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研究东南亚建筑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建筑,更有助于全面的认识世界建筑文化。文章根据对东南亚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和文化圈等角度研究分析后定义了本次东南亚建筑的研究范围,认为对东南亚建筑文化不能单纯的以政治界限来划分,更多应考虑其地域、文化和本质的“源”上,对东南亚建筑的研究可以大致应该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以马来群岛(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东帝汶)等以海洋气候,穆斯林宗教文化为主的国家地区;另一个是以中南半岛湄公河流域五个国家(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及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德宏州等)接壤的以内陆流域文化和小乘佛教文化为主的国家;文章以后者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认为可以沿着湄公河流域自发的传统建筑基因来对其进行建筑发展和演变的分析。
   本文以湄公河流域为纵轴,时间发展方向为横轴进行分析,文章参照了最新的《剑桥东南亚史》历史分期,分为主要的三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为十八世纪以前的建筑自然发展阶段,东南亚原生的建筑长期以来在相对原始和封闭的条件下发展出了原生乡土建筑,这个阶段以传统的宇宙观为主要手段来进行神圣城市和建筑的空间设计,人们在空间层次上模拟着宇宙,遵循着秩序;第二阶段为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伴随欧洲殖民者的到达开始了东南亚近代建筑史,各国开始被迫受到欧洲文化的移植,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南亚传统建筑面临着一系列的威胁和“变异”,给传统建筑带来了严重的冲击。第三阶段分两个时期,一是1940年左右到1980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各国独立发展阶段,摆脱殖民后的独立国家需要寻找自我认同,试图通过现代建筑来表达民族英雄主义的情结,产生了例如国家主义建筑等。二是1980年全球化建筑时期至今,这个阶段受到各种建筑思潮的影响,湄公河流域各国建筑正趋于走向成熟和理性,地域性乡土建筑的发展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显得越发重要和值得思考,生态建筑也影响着这些热带城市。
   东南亚建筑现象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复杂,在建筑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充满了感性与理性的冲突,在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充满了曲折,文章希望发掘其共性来显露其本质,作为亚洲发展中国家,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历史发展、文化和地理上有相似之处,在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相近的问题,通过探索东南亚湄公河流域内建筑演变规律,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可以相互借鉴各自的经验教训,来应对全球化带给东方建筑文化的冲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