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环境微更新”的历史地段保护模式探索
【6h】

“环境微更新”的历史地段保护模式探索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国内外历史地段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2.1.1 国外历史地段保护相关理论研究

2.1.2 国外历史地段保护相关实践

2.1.3 国内历史地段保护相关理论研究

2.1.4 国内历史地段保护相关实践

2.2 国内外环境更新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2.2.1 国外环境更新相关理论研究

2.2.2 国外环境更新相关实践

2.2.3 国内环境更新相关理论研究

2.2.4 国内环境更新相关实践

2.3 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评析

2.3.1 从理论角度

2.3.2 从实践角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历史地段环境微更新的模式建构

3.1 环境微更新概念的提出与目标

3.1.1 环境微更瓤概念的提出

3.1.2 环境微更新的目标

3.2 环境微更新的内涵与原则

3.2.1 环境微更新的内涵

3.2.2 环境微更新的原则

3.3 环境要素的确定

3.3.1 保护要素——物质文化资源

3.3.2 活化要素——非物质文化资源

3.3.3 更新要素——空间环境设施

3.4 环境微更新的内容

3.5 双重保障机制

3.5.1 政府组织——自上而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3.5.2 社区营造——社区参与的策略与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更新模式下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4.1 空间格局整体保护

4.1.1 延续原有街巷格局

4.1.2 保护传统院落肌理

4.1.3 控制历史空间界面

4.2 建筑遗存分级保护

4.2.1 建筑遗存综合评价

4.2.2 建筑遗存分级保护措施

4.2.3 建立保护档案

4.3 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保护

4.3.1 重要对象严格保护

4.3.2 一般对象多样保护

4.4 物质文化资源的多元利用

4.4.1 物质空间作为文化传承载体

4.4.2 物质空间作为城市功能载体

4.4.3 物质要素作为文化展示主体

4.5 物质文化引申元素提取与再利用

4.5.1 传统符号的保护与控制

4.5.2 图形要素的提炼与引用

4.5.3 色彩要素的提取与运用

4.5.4 材料要素的提取与运用

4.5.5 建造技艺的提取与展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更新模式下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展示

5.1 非物质文化资源文化挖掘

5.1.1 纵向维度挖掘

5.1.2 横向维度挖掘

5.2 非物质文化资源活态化保护

5.2.1 传统艺能资源

5.2.2 民俗文化资源

5.2.3 历史人文资源

5.3 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展示

5.3.1 博物馆型展示

5.3.2 体验型展示

5.3.3 符号化展示

5.3.4 传承型展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环境塑造与微更新

6.1 街巷序列与节点

6.1.1 街巷序列系统设计

6.1.2 节点空间再现设计

6.1.3 街角空间场所营造

6.2 街巷及院落绿化

6.2.1 城市林荫道绿化

6.2.2 生活型历史街巷绿化

6.2.3 商业型历史街巷绿化

6.2.4 滨水型历史街巷绿化

6.2.5 院落内部绿化

6.3 市政公用设施

6.3.1 环卫设施

6.3.2 道路设施

6.3.3 消防设施

6.3.4 市政管线

6.3.5 无障碍设施

6.4 城市照明

6.4.1 道路照明

6.4.2 建筑照明

6.4.3 公共空间与节点照明

6.5 广告牌匾

6.5.1 牌匾

6.5.2 招幌

6.5.3 橱窗广告

6.6 标识系统

6.6.1 道路交通标识

6.6.2 行人引导标识

6.7 公共艺术

6.7.1 城市雕塑

6.7.2 街道标志

6.7.3 街头艺术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规划实践与评价

7.1 陶谷新村一般历史地段规划实践

7.1.1 陶谷新村一般历史地段现状概述与历史沿革

7.1.2 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7.1.3 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展示

7.1.4 环境塑造与微更新

7.1.5 “城市博物馆”展示体系建立

7.2 规划评价

7.2.1 规划创新性

7.2.2 不足与反思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图目录

表目录

作者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历史地段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城市经济发展增长点、城市历史文化的宣传与展示将更多的依托历史地段。然而由于现实中历史地段发展中破坏性开发、过度商业化、社会结构破坏等问题屡见不鲜,暴露出历史地段保护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法定规划要求内容的缺项。
  本文以南京一般历史地段的现状特征和保护困难为缘起,引发对历史地段保护的探索。在国内外历史地段保护理论与实践的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对历史地段环境更新设计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结合历史地段目前存在的复杂问题,建构出“环境微更新”的历史地段保护体系。利用环境要素的文化价值体现以及空间的城市开放,以“城市博物馆”的方式展现历史地段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论文主体包括理论研究、体系建构、保护与更新策略和实施探索四部分。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分析环境更新在历史地段保护中的经验与缺项,基于环境要素在历史环境塑造中的作用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作用,提出建构“环境微更新”的保护模式。
  第二部分环境微更新体系的建构,进一步研究“环境微更新”目标、原则和内涵,确定历史地段环境的“保护”要素、“活化”要素和“更新”要素。
  第三部分提出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展示、环境塑造与微更新的保护与更新策略。制定对街道序列与节点、街巷及院落绿化、市政公用设施、城市照明等环境七要素微更新的原则与引导方法。
  最后以南京陶谷新村的一般历史保护规划作为实施探索研究,对于环境微更新的动力机制、规划评价,提出优化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