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HMGB1参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6h】

HMGB1参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本论文专用术语注释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2 HMGB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证实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以及与其相关下游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参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发展并影响患者的预后结局。
  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2例aSAH患者为研究对象,留取发病当日、术后第1、3、5、7日的血清,并检测其中HMGB1及其相关的下游促炎细胞因子IL-6、IL-8、IL-1β、TNF-α、MCP-1的含量。入组患者均于术后第5~14日行头颅1.5T MRI检查,于术后1月随访预后结局。根据症状性CVS及MRI阳性结果的出现与否将入组患者分为CVS组与Non-CVS组并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1、与Non-CVS组比较,CVS组患者的血清HMGB1及其下游细胞因子IL-6、IL-8、TNF-α、MCP-1的含量在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趋势上在术后第1日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
  2、HMGB1含量与IL-6和IL-8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TNF-α和MCP-1之间虽然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3、预后不良患者(mRS>4分)均存在于CVS组,与同组预后良好患者比较血清HMGB1及IL-8、TNF-α、MCP-1显著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IL-6虽亦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4、根据ROC曲线,血清HMGB1、IL-6、TNF-α对CVS发生的预测诊断在统计学上均具有临床意义(P<0.05),其最佳预测诊断界限值分别为74.13μg/L、4.67 pg/mL、2.82 pg/mL,而血清IL-8和MCP-1对CVS发生的预测诊断在统计学上不具有临床意义(P>0.05)。血清HMGB1、IL-6、IL-8、TNF-α、MCP-1对不良临床预后的预测诊断在统计学上具有临床意义(P<0.05),其最佳预测诊断界限值分别为:86.82μg/L、13.33 pg/mL、13.27 pg/mL、2.86pg/mL、160.51 pg/mL。
  5、血清IL-1β含量极低,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论:血清HMGB1及其下游细胞因子IL-6、IL-8、TNF-α、MCP-1与SAH后CVS的发生及不良预后显著相关,HMGB1作为坏死细胞释放的DAMP,参与炎症反应的早期启动,其可能成为预测CVS及不良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