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右房游离壁外科切口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6h】

右房游离壁外科切口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名词缩略词表

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非体外循环下右房游离壁外科切口动物模型的建立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右房游离壁外科切口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及改良切口对切口相关性房速的预防作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插图及表格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对右房游离壁外科切口致心律失常作用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非体外循环下右房游离壁外科切口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旨在建立非体外循环条件下右房游离壁(RAFW)外科切口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切口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研究入选30头成年家猪,根据其右房游离壁切口到三尖瓣环或下腔静脉的距离分为四组(A组为宽通道组,B组为窄通道组,C组为封闭通道组,D组为无心房切口的假手术组;其中B组试验猪12头,其余各组均为6头)。所有试验猪均于心电监护下行静脉诱导麻醉、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支持、静脉维持麻醉及镇痛。于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按心外膜预设距离完成RAFW切口。术后饲养8周以备进一步实验。
  结果:共完成30头试验猪建模,全程共死亡4头,3头为D组,死因分别为建模术后3周脏器衰竭、麻醉药物过量、术后即刻不明原因死亡;1头为B1组,死因为右冠状动脉受损。未出现切口相关性死亡。后均按实验分组补齐相应分组动物模型。建模总体成功率为88.24%(30/34)。
  结论:本实验方法可在非体外循环条件下建立猪右心房切口,用于研究不同右房外科切口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以及改良手术切口对外科术后切口相关性房速的预防作用。实验方法安全、可靠,可重复性佳,且建模成本较低,可避免体外循环的相关并发症。
  第二部分:右房游离壁切口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及改良切口对外科术后大折返性房速的预防作用。
  目的:研究右房游离壁外科切口致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及组织学基础,并验证改良的右房切口(将切口扩展至三尖瓣环[TA]和下腔静脉[IVC])是否可以预防外科术后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PS-MAT)的发生。
  方法:所有30头试验猪造模后饲养8周,再次全麻下开胸,穿刺股静脉后通过标测电极导管于右心耳内行程序刺激诱发房性心律失常,记录其电生理学参数。如可诱发持续性PS-MAT,则于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导航下行心动过速的激动标测及拖带标测。并于不同起搏周长(PCL)下测试各模型通道的传导特性。记录切口相关心房组织的组织学特征。
  结果:宽通道组及窄通道组均有试验猪可被诱发持续性PS-MAT并完成标测(A组1/6,16.7%;B组5/12,41.7%),但封闭通道组及假手术组试验猪均未能诱发心律失常(P=0.087)。以20ms跨度行周长递减的心房起搏(350~270ms),各组跨越20mm长手术切口至TA间通道的传导时间分别为:B组5mm通道为29.2±2.2ms,10mm通道为31.0±4.2ms,A组15mm通道为26.0±1.9ms,D组假手术组为17.0±1.4ms(P=0.017)。与传导特性相关的组织学结果可见,手术切口与TA或IVC间的通道越宽,其中的心房肌组织越健康。在C组(改良切口)中,两侧通道均被致密疤痕所替代并造成完全传导阻滞。
  结论:手术切口与TA或IVC间的通道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通道的宽度决定了其传导特性。改良的右房切口(将右房游离壁切口延伸至TA及IVC)可预防PS-MAT的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