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大数据的南京主城区商业中心体系评价
【6h】

基于大数据的南京主城区商业中心体系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上篇 《南京商业网点规划实施效果评估》实践成果

1.1 规划期限

1.2 规划范围

1.3 规划对象

1.4 规划原则

2.1 发展定位

2.2 总体战略目标

2.3 发展目标

3.1 体系指标

3.2 商贸中心规划布局引导

3.3 市级商贸中心规划布局

3.4 市级商业副中心规划布局

4.2 规划目标

下篇 基于大数据的南京主城区商业中心体系评价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内涵

1.4 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主要内容

1.6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南京商业研究的价值与现行规划解析

2.1 南京商业研究的价值

2.2 南京商业网点规划解析——《南京市商业网点规划》(2007-2020年)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3.1 分析数据

3.2 不同商业网点分布研究

3.3 不同商业网点布局相关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状城市商业化水平评估体系构建

4.1 评估涉及支撑数据

4.2 评估对象

4.3 评估因子说明

4.4 各因子深入解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状南京主城区商业中心体系评价与现行规划比较

5.1 现状南京主城区商业中心体系评价

5.2 评价结果公众反馈

5.3 商业中心体系形成机制分析

5.4 现行商业网点规划对比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行商业网点规划反思及规划建议

6.1 现行商业网点规划反思

6.2 规划建议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7.2 论文后续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统计

展开▼

摘要

大数据为城市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方法。传统的城市商业中心体系研究方法相对局限,尤其量化研究深度不够。基于大数据定量评估方式,结合公众参与,形成了“大数据+公众反馈”的商业中心体系评价模式,它可以客观、科学与量化的反映出城市商业中心体系的规模与等级结构特征。文章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物质空间属性要素,基于POI商业网点、房价、人口、城市基础信息等大数据,选取商业聚集中心性、商业设施服务水平、商业业态同位性、业态吸引力四个指标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对南京主城区现状含商业设施的用地进行综合性评价,从而衡量各用地的商业化程度。结合公众问卷评估的方法来定位公众对南京商业化水平的认知,以此来反馈大数据评估结果。进而与《南京市商业网点规划(2007-2020)》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5)的商业中心体系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规划确定的城市商业中心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南京商业中心体系规划与实施的优化提供相应建议。综合大数据量化评估和公众反馈结果,并与现行商业网点规划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南京主城区的商业中心体系呈现“一主核、五副核(2+3)、多区核、三横轴、一纵轴”的空间结构体系。新街口为主城区范围内唯一强核;夫子庙、湖南路地区为两成熟成片式副核,龙江、江东、中央门为三潜力性副核,形成五大副核(2+3);晓庄、仙林、新尧、迈皋桥、新庄、下关、马群、瑞金路、光华路、城南、莫愁湖、河西、三江学院附近为若干区核,整体上呈现东西向新街口汉中路-中山东路、广州路-珠江路、水西门大街-升州路-健康路三条横轴,南北向中山南路-中山北路一条纵轴式布局。同时公众反馈结果显示公众对南京商业化水平的认知和大数据分析的结果相似,仅细微差别,进一步验证了大数据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通过将评价结果与《南京市商业网点规划(2007-2020)》比较,在2007-2015年近期发展规划阶段内,规划目标所要求的商业发展空间区位、业态结构与规模,与现状商业中心体系存在较大差异性,规划对于部分地区的商业中心等级定位存在过高或过低等问题,没能对城市商业均衡性发展提供合理引导及相应发展控制。因此规划应重新整合现状各区域商业发展水平、业态结构与规模的情况,进一步完善与梳理南京主城区的商业中心体系结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