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年学生HIV/AIDS流行特征及HIV-1分子传播网络研究
【6h】

青年学生HIV/AIDS流行特征及HIV-1分子传播网络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1.青年学生HIV/AIDS疫情

2.青年学生MSM人群艾滋相关研究

3.青年学生MSM人群中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4.艾滋病传播网络研究

第一章 MSM学生PLWH“知识-态度-行为"特征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样本来源

1.1.2 样本收集方法

1.1.3 调查工具

1.1.4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基本人口学信息

1.2.2 女大学生PLWH调查结果分析

1.2.3 男大学生PLWH艾滋病核心问题知晓情况分析

1.2.4 男大学生PLWH防艾意识状况分析

1.2.5 男大学生PLWH性行为状况分析

1.2.6 男大学生PLWH诊断治疗情况分析

1.2.7 男大学生PLWH患性病情况分析

1.3 讨论

第二章 青年学生MSM人群HIV-1分子流行现状分析

2.1.1 血样来源

2.1.2 实验室处理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HIV-1基因型分布

2.2.2 耐药毒株的流行

2.2.3 各基因型毒株在学生人群中的流行特征分析

2.2.4 U型毒株重组模式初步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HIV/AIDS在青年学生MSM人群中的传播网络分析

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1 序列来源

3.1.2 分子传播网络构建方法

3.1.3 网络内传播方向的判定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传播网络基本信息

3.2.2 学生相关传播网络特征分析

3.2.3 传播网络中“超级传播者"分析

3.2.4 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3.3 讨论

总结

创新点及局限性

1.创新点

2.局限性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HIV-1分子传播网络分析及其应用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我国青年学生中HIV/AIDS疫情呈上升态势,其中超过80%的感染者为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研究HIV-1在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PLWH)中的流行特征及传播网络现状,有利于揭示学生PLWH中病毒的人群来源及地区来源,对鉴定传播网络中的超级传播者,并实施精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南京地区确诊的青年学生PLWH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现场流行病学及HIV-1分子流行病学相结合的专题研究,为制定控制HIV/AIDS在该人群中快速蔓延的措施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1.招募2015年10月-2017年6月期间在南京地区新诊断的155例青年学生PLWH及425例非学生PLWH。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艾滋相关“KAP”信息。通过分析其中152例男性学生的基本人口学资料、艾滋相关“KAP”现状、抗病毒治疗情况及患性病情况,了解青年学生MSM的HIV/AIDS特征。
  2.通过HIV-1核酸提取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ol区基因片段,开展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邻接法构建进化树对HIV-1进行基因分型,新型重组毒株以Simplot3.5.1软件探索重组模式。使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在线工具HIVdbProgram检测耐药突变位点。加入相关参考序列后,构建最大似然树描述不同亚型毒株在学生人群中的流行现状。基于贝叶斯系统进化分析推断青年学生中各亚型毒株的地理来源;并以贝叶斯合意模型Skyline plot模拟新型重组毒株的流行趋势。
  3.通过构建进化树、提取传播簇、选择最小基因距离及可视化传播网络4个步骤构建CRF01_AE及CRF07_BC两个优势毒株的分子传播网络。传播簇判定标准为树节点值≥95%且簇内最大基因距离≤0.03。以最小共祖基因距离准则界定簇内个体之间的关联。描述性分析学生人群中病毒的人群来源及地区来源,并鉴定网络内超级传播者的特征。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影响网络形成及感染者成为超级传播者的因素。
  主要研究结果:
  1.男大学生PLWH艾滋相关“KAP”现状。男大学生PLWH中,男男同性传播途径占96.1%(146/152),52.6%(80/152)为大二及以下年级。男大学生PLWH对新“国八条”的总体知晓率为86.2%(131/152),其中条目6和条目2的知晓率最低,分别为65.8%(100/152)和70.4%(107/152);对男性固定性伴、男性偶然性伴、女性固定性伴及女性偶然性伴感染状况知晓的比例分别为16.4%(18/110)、3.0%(3/101)、50.0%(11/22)和16.7%(2/12),与上述性对象发生性行为时能意识到可能被感染疾病的比例分别为20.9%(23/110)、27.7%(28/101)、0.0%(0/22)和16.7%(2/12),与上述性对象发生性行为能够坚持一直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10.9%(12/110)、11.9%(12/101)、18.2%(4/22)和33.3%(4/12);此外,通过手机交友软件联络上述性伴的比例分别为84.2%(84/99)、92.6%(88/95)、19.0%(4/21)和30%(3/10)。
  2.男大学生PLWH诊断治疗状况。确诊后首次随访CD4计数中位水平为417.0(IQR:319.0-527.0) cells/μL,其中≥500cells/μL的比例占31.5%(47/149)。至统计截止日期(2017年7月1日)时,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为69.7%(106/152),从确诊到开始治疗的中位时间间隔为45.5(IQR:28.0-130.5)天;46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者从确诊到统计截止日期的中位时间间隔为494.5(IQR:275.0-1195.0)天。
  3.HIV-1基因型在青年学生中的分布。共141例学生PLWH的Pol区被成功扩增。HIV-1基因型以CRF01_AE和CRF07_BC为主,分别占46.1%(65/141)和32.6%(46/141),其次依次为CRF55_01B(3.5%,5/141)、CRF67_01B(3.5%,5/141)、B亚型(2.1%,3/141)及CRF68_01B(0.7%,1/141),此外还有11.3%(16/141)的未鉴定U亚型。其基因型的整体分布情况与非学生人群较为相似。
  4.HIV-1在青年学生中的流行特征。不同基因型的HIV-1毒株在学生人群中具有各自的流行特征。CRF01_AE中,92.3%(60/65)的学生位于4个大流行枝内,其中一半(52.3%,34/65)的学生处于流行枝1内。而CRF07_BC中,大部分学生序列(71.7%,33/46)分散在多个小流行枝内。16条未鉴定的U亚型序列中,以01C_like重组模式为主(81.3%,13/16),且已形成了一个明显的01C_like南京流行簇在学生人群中急剧传播。
  5.HIV-1传播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HIV-1分子传播网络分析,共形成CRF01_AE学生相关网络23个,包括了49.2%(32/65)的学生序列;形成CRF07_BC学生相关网络22个,包括了63.0%(29/46)的学生序列。较低的诊断年龄(P=0.041)、男男性行为感染途径(P=0.020)、新近感染(P<0.001)及较低的安全套使用率(P<0.05)为促进网络形成的因素。
  6.“超级传播者”特征及影响因素。CRF01_AE学生相关网络的103条序列中,links≥3的占12.6%(13/103),但与47.6%(49/103)的网络内序列相关,其中有6个“超级传播者”分别关联了6个学生。CRF07_BC学生相关网络的112条序列中,links≥3的占8.3%(16/112),与51.8%(58/112)的网络内序列相关,其中有7个“超级传播者”分别关联了7个学生。男男性行为感染途径(P=0.024)、新近感染(P=0.001)及较低的安全套使用率(P<0.001)为促进感染者成为超级传播者的因素。
  7.青年学生中HIV-1病毒的人群来源及地区来源。CRF01_AE网络内的32个学生感染者中,71.9%(23/32)来自非学生人群的传播,18.7%(6/32)来自学生人群;50%(16/32)来自南京地区,9.4%(3/32)来自省内其他市,25%(8/32)来自外省。CRF07_BC网络内的29个学生感染者中,93.2%(27/29)来自非学生人群的传播,3.4%(1/29)来自学生人群;31.0%(9/29)来自南京,6.9%(2/29)来自省内其他市,24.1%(7/29)来自外省。
  研究结论:
  1.青年学生MSM人群HIV-1感染逐趋低龄化,防艾教育的开展应注重早期性、及时性和全程性。该人群艾滋相关“KAP”现状不容乐观,应深化开展高校防艾风险警示教育,使其知晓高校疫情、增强防艾意识,切实提高安全套使用率。手机交友软件已成为该群体联络性伴的主要工具,应充分发挥其在艾滋病防控中的作用。未被早期诊断及未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者仍具有较高比例,表明动员检测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普及抗病毒治疗知识力度仍需加大,且应动员长期未治疗的PLWH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
  2.CRF_5501B、CRF_6701B及CRF_6801B等多种新型重组毒株在南京地区广泛流行,且已进入学生人群;未被鉴定的01C_like毒株在学生人群中急剧传播。需密切监测这些毒株的流行态势并制定有效防控措施,阻止其在学生人群中的进一步蔓延。
  3.南京地区青年学生MSM感染的病毒主要来源于非学生人群,并与多个省外城市之间关联紧密,反映了该人群中病毒来源的复杂性,提示了高校防艾应纳入全人群防艾整体布局的重要性。
  4.网络内的少数“超级传播者”促进了病毒的扩散,鉴定和精准干预这些核心人群对控制HIV-1在全人群中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男男性行为、早期感染及较低的安全套使用率为促进网络形成和感染者成为超级传播者的主要因素。因此,需继续深化控制MSM人群中的HIV-1疫情,进一步开展检测和抗病毒治疗动员工作,并大力开展安全套推广策略行动,提高安全套的可及性和使用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