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甲午战争中清日陆军鏖战平壤
【6h】

论甲午战争中清日陆军鏖战平壤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 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2相关的研究动态

1.3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平壤战役前中朝日关系的演变

2.1 中日出兵朝鲜及围绕撤兵中日之间展开交涉

2.1.1 中日出兵朝鲜

2.1.2 中日围绕撤兵问题展开交涉

2.2 “共同改革”的交涉及中日关系的破裂

2.2.1 中朝日关于“共同改革内政”的交涉

2.2.2 清日争取列强的支持及日本发动战争

第三章 平壤战前中日部署和作战过程分析

3.1中日双方的战前部署

3.1.1清朝在平壤的军事部署

3.1.2日军进军平壤方略

3.2平壤战役的展开

3.2.1大同江南岸战场

3.2.2牡丹台、玄武门战场

3.2.3城西南、大同江北战场

第四章 平壤战役清军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4.1平壤战役清军失败的原因

4.2平壤战役的影响

第五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1894年,朝鲜爆发了甲午农民战争,腐朽无能的朝鲜统治阶级无力镇压起义,只能向自己宗主国清朝请求援兵。日本认为这是自己等待多时的出兵朝鲜的绝好机会,因此他一直关注朝鲜和中国的动向。日本深知根据《济物浦条约》和《天津条约》,可以以保护使馆和商民为借口出兵朝鲜,同时只要清朝出兵朝鲜,自己便可大举派兵朝鲜,为了达到出兵的目的,日本使用外交讹诈手段,怂恿中国出兵朝鲜助剿,并表明自己“并无他意”。清军在收到朝鲜政府的请兵公文后派兵入朝助剿。而日本虽未受到朝鲜政府的请求,却以保护使馆商民为借口,不顾朝鲜政府的反对和阻拦,也强行派兵入朝。
  当中日派兵进入朝鲜后,朝鲜甲午农民起义军已同朝鲜政府达成协议,起义得到了平息,而当时中日军队仍驻在朝鲜,尤其是日本仍在陆续向朝鲜增兵。朝鲜统治者感到日本居心叵测,以为只要清朝撤兵,日本便再无理由驻扎朝鲜,便请求中国撤兵。中国见起义得到平息,也准备撤兵回国,便答应朝鲜同日本商量共同撤军。但日本却不同意撤军,反而继续增兵朝鲜。围绕撤兵问题,中日双方展开了多次交涉,但日方以各种理由拒绝,并于6月22日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一次绝交书”。
  日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提出清日“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外交策略,这样既可以把清朝军队拖在朝鲜,还能实现自己独霸朝鲜的目的。在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后,日本单独着手对朝鲜内政进行改革,严重地侵犯了朝鲜内政主权。而此时李鸿章面对朝鲜危局,未能加紧备战,反而将希望寄托在列强的调停上,但他未能看到列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暗相勾结的一面。7月14日,日本又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二次绝交书”。当依靠列强调停的幻想破灭以后,李鸿章方开始仓促备战,实已贻误了战机。
  7月25日,日本率先挑衅,于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清军失利使牙山清军的外援被切断而成为孤军。29日,日军进攻成欢,这次战役以清军的失败而告终。从此,日本完全切断了中国到达朝鲜西海岸的航道,为后来发动平壤战役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成欢战役是清日陆军首次战役,成败关系两军士气,因此可以说成欢之战的结果,预示清军平壤战役的失败。日军受到成欢战役的鼓舞,为了实现乙种方针,即驱逐在朝清军,扶植“朝鲜独立”,决定围攻平壤。9月15日,清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鏖战,战斗分为三个战场,即大同江南岸战场;牡丹台、玄武门战场;城西南大同江北战场。清军在平壤鏖战中除牡丹台、玄武门战场失陷外,另外两个战场的战果还是不错的, 然而由于叶志超避战求和,白白丢掉已取得的战果,弃平壤而逃。16日,日军占领平壤并缴获了丰厚的战利品。
  平壤战役清军的失败是由于军队编制、武器和后勤保障方面落后于日军;主帅昏庸无能和避战求和;清军纪律败坏,将领之间各自为战,缺少配合;军事情报缺乏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在这些因素中,最根本还是人的素质问题,包括决策、应变、战斗意志、操作技术等。而人的素质问题需要先进制度保障才能改变。平壤战役中清军的失败影响整个甲午战局,清军士气受到了严重打击,导致以后战役中屡战屡败。清朝统治中枢围绕和战问题陷入了混乱之中,对甲午战争起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平壤战役后朝鲜完全陷入了日本的魔掌,日本将朝鲜变成自己的战争后备基地。平壤战役后,东北亚格局也出现了新变化,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而日本则跻身于列强之中。日本在完成了第一期作战计划后把战火引向了中国领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