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历史哲学视域下的孔子儒学思想研究
【6h】

历史哲学视域下的孔子儒学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

第二章 孔子“天命”思想的历史意义

2.1 天命思想的历史渊源

2.1.1 渊源一:殷商的天命观

2.1.2 渊源二:周朝的天命观

2.2 “天”、“命”的二重性

2.2.1 “天”的二重性

2.2.2 “命”的二重性

2.3 天命思想中的鬼神论

2.3.1 存而不论

2.3.2 重人事

第三章 孔子“礼”思想的历史意义诠释

3.1 “礼”思想的历史渊源

3.2 “礼”思想的内涵

3.2.1 “礼”的情感因素

3.2.2 “礼下庶人”

3.2.3 “克己复礼为仁”

3.3 “礼”思想的历史诠释

3.3.1 仁的基础——孝悌之“亲亲”

3.3.2 仁的本质——“爱人”

3.3.3 仁的实践——“忠恕之道”

第四章 孔子对历史评价、历史规律、历史趋势的认识

4.1 历史人事的评价

4.2 “因革损益”的历史规律

4.3 “大同小康”的历史趋势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本文以西方思辨历史哲学中的四个问题为理论框架,即历史的意义,历史评价,历史规律与历史趋势,对孔子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其中,以历史的意义为中心。
  从历史意义上看,孔子对“天命”和“礼”作了新的诠释。孔子对天命的理解,是在对殷周时期天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完成的。殷商时期天命思想宗教色彩比较浓厚,帝主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命运,人匍匐在帝的权威之下。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天命思想,天的权威受到了限制,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了重视。孔子的天命思想中充满着宗教和理性的矛盾,但是孔子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人生方面。这样,孔子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的自身上,把人从过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而张扬了人的个性和主体性,肯定了人的独立存在。
  孔子顺应社会需要,在对周礼进行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礼”思想。从历史的意义来说,孔子重视礼的等级秩序,但是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礼的精神实质与外在的仪文相分离,礼只剩下空壳——仪文,成为人们利用的工具。在此情况下,孔子为重建礼的秩序做出了努力,他认为个人的情感因素是礼的精神实质,为遵守礼找到了依据,并且将礼的适用范围扩大,认为礼适用于社会上的每个人。同时,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挖掘出了礼的内在生命精神,以仁释礼,“仁”的提出,实际上是对人的发现和自觉,确定了人的主体地位。“仁”注重亲情,以孝悌为根本,同时又超越亲情,由近及远,从家庭到社会,在成己成物两方面展示着自己。
  从历史评价来看,孔子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变动进行了评价。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标准是道德修养和历史功绩,孔子更注重道德评价。对于历史变动,孔子注重历史的传承,并且注意到礼乐制度在历史传承过程中的逐渐完善,同时,孔子也承认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从历史规律来看,通过对以往历史过程的理性思考,孔子认为历史发展是因革损益的,即后一朝代在继承前一朝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从历史趋势来看,孔子毕生都在追求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而这一和谐有序的社会是通过以礼为外在形式和以仁为内涵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的,即通过道德自觉和外在规范的结合,达到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大同”与“小康”是孔子对过去社会的一种向往,他以怀古的方式来预测未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