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3.0T磁共振颈动脉斑块高分辨成像的临床应用及炎症指标NLR在易损斑块诊断中的参考价值
【6h】

3.0T磁共振颈动脉斑块高分辨成像的临床应用及炎症指标NLR在易损斑块诊断中的参考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3.0T磁共振颈动脉斑块高分辨成像的临床应用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方法

2.2.1 MRI扫描设备

2.2.2 扫描方法、序列及参数

2.2.3 图像评价

2.2.4 图像后处理

2.2.5 数据采集

2.3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分析

2.4.1 卒中侧与非卒中侧颈动脉管壁负荷比较

2.4.2 卒中侧与非卒中侧颈动脉斑块成分及其含量比较

2.4.3 斑块成分与缺血性卒中风险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三章 炎症指标NLR在易损斑块诊断中的参考价值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分组

3.1.3 资料收集

3.2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3.2 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比较

3.3.3 颈动脉易损斑块危险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附录

综述

展开▼

摘要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颈动脉斑块高分辨成像技术比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侧与非卒中侧颈动脉管壁负荷及斑块成分差异,并探讨炎症指标NLR水平是否受颈动脉易损斑块所影响,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临床危险因素。
  方法:
  ①选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7例,均行3.0T MRI颈动脉斑块高分辨成像。将所获取共计114根颈动脉图像,依据是否伴有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脑组织急性梗死分为卒中侧组(65根)及非卒中侧组(49根)。应用VPD公司开发的颈动脉斑块定量分析软件MRI-PlaqueView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记录并比较卒中侧与非卒中侧颈动脉管壁负荷及斑块成分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不同成分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关系。管壁负荷包括管壁体积(VWV)、管壁厚度(WT)、管壁标准化指数(NWI)和管腔狭窄程度(Stenosis),其中WT和NWI分别取平均值(mean)和最大值(max)。斑块成分包含钙化(CA)、脂质坏死核心(LRNC)、斑块内出血(IPH)的有/无及体积,以及纤维帽是否破裂(FCR)。
  ②上述57例患者中3例因上呼吸道感染或肾脏肿瘤可能明显影响机体炎症状态而被进一步排除后,剩余54例。根据前述所得斑块定量分析结果,将54例患者双侧的颈动脉斑块按照改良AHA粥样斑块分型标准进行分型(Ⅳ~Ⅴ及Ⅵ型被认为是易损斑块),按照颈动脉斑块分型结果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3组,即双侧易损斑块组(9例)、单侧易损斑块组(27例)以及无易损斑块组(18例)。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目前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血液常规结果(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手动计算NLR值)和血液生化结果(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过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危险因素。
  结果:
  ①卒中侧与非卒中侧颈动脉管壁负荷比较:VWV、meanWT、maxWT、maxNWI和Stenosis在两组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卒中侧颈动脉上述指标较非卒中侧颈动脉增高。meanNWI在两组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
  ②卒中侧与非卒中侧颈动脉斑块成分及体积比较:卒中侧颈动脉斑块与非卒中侧颈动脉斑块内CA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A的体积在两组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卒中侧组颈动脉斑块内LRNC、IPH和FCR发生率及体积均明显高于非卒中侧组颈动脉斑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③颈动脉斑块成分与缺血性脑卒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内IPH(OR=6.402)、FCR(OR=3.998)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强烈危险因素。LRNC(OR=2.642)以及Stenosis(OR=1.078)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但危险程度弱于IPH和FCR。CA与缺血性脑卒中并无明显危险关系。
  ④双侧易损斑块组、单侧易损斑块组、无易损斑块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年龄、高血压以及体重指数(BMI)在三组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性别、糖尿病及目前吸烟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
  ⑤双侧易损斑块组、单侧易损斑块组、无易损斑块组患者的血常规及血生化结果比较:淋巴细胞计数(LYM)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三组患者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其余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⑥颈动脉易损斑块临床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NLR(OR=2.542,95%CI=1.306~4.943,P=0.006)、年龄(OR=1.115,95%CI=1.027~1.212,P=0.009)及高血压(OR=3.435,95%CI=1.071~11.023,P=0.038)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①3.0T磁共振颈动脉斑块高分辨成像技术可清晰、全面地显示颈动脉管壁、斑块及临近组织结构,可以为临床上评价颈动脉提供更多影像学帮助。
  ②VWV、WT、maxNWI以及Stenosis的值增大,即颈动脉管壁负荷加重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存在密切关系,管壁负荷可以作为预测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影像学指标。
  ③颈动脉斑块内IPH、FCR及LRNC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④炎症指标NLR水平增高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存在密切关系,NLR可以作为辅助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实验室指标。
  ⑤NLR、年龄、高血压为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