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东北农牧交错带景观格局与变化研究
【6h】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东北农牧交错带景观格局与变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引言

1.1景观生态学研究综述

1.2农牧交错带景观生态学研究综述

1.3本文研究内容

2研究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自然概况

2.2研究方法

2.2.1数据来源

2.2.2景观类型的确定

2.2.3图像处理

2.2.4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的数量方法

2.2.5景观要素类型斑块等级结构的划分

3结果与分析

3.1景观类型的结构与变化

3.1.1景观类型的总体格局及变化

3.1.2农、林、牧三产业与居民地的结构比及其变化

3.1.3面积减少的景观类型及其变化

3.1.4面积增加的景观类型及其变化

3.1.5各景观类型形状指数分析

3.2景观类型的斑块面积等级构成与变化

3.2.1耕地等级构成与变化

3.2.2林地等级构成与变化

3.2.3高覆盖草地等级构成与变化

3.2.4中覆盖度草地等级构成与变化

3.2.5低覆盖度草地等级构成与变化

3.2.6水域等级构成与变化

3.2.7居民地等级构成与变化

3.2.8盐碱地等级构成与变化

3.2.9未利用地等级构成与变化

3.3景观空间格局变化

4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该文采用Landsat-TM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应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和景观类型斑块等级结构等景观生态学指标,分析了1980年到2000年间地处东北农牧交错带的长岭县的景观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从1980年到2000年,耕地始终是研究区域内的基质景观.研究区内最显著的变化为高覆盖度草地面积的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和盐碱地面积的增加.这说明在以长岭县为代表的东北农牧交错带农业比重上升,牧业比重下降,土地盐碱化加重. (2)研究区域内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在大小上有很大差异.20年间,各景观类型的等级构成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耕地、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盐碱地和未利用地以面积较大的斑块占优势,林地和水域以面积较小的斑块占优势,居民地斑块多分布于中间类型的等级中.人类活动的干扰使耕地景观中面积较大的斑块趋于增多,高覆盖度草地景观中面积较大的斑块趋于减少. (3)林地和居民地是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和管理的景观,其形状规则、简单.低覆盖度草地和盐碱地景观的斑块形状复杂,受人类管理活动的影响小.耕地作为整个景观的基质,其上镶嵌分布着其它各类型景观的斑块,因而即使在人类高度的管理之下,耕地仍然具有复杂的形状,其形状指数最大. (4)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下降,优势度指数增高,表明人类对该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的有目的性和管理程度的不断加强,这种结果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会降低该地区的生物生境的多样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