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运动性疲劳前后跳深动作结构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6h】

运动性疲劳前后跳深动作结构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现有资料对跳深的定义及生理学机制的阐述

1.2.2有关跳深运动生物力学相关参数的研究

1.3有关运动性疲劳在垂直跳方面的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

1.3.1采用垂直跳为研究内容的理论依据

1.3.2运动性疲劳前后有关垂直跳的运动学研究

1.3.3运动性疲劳前后有关垂直跳的动力学研究

1.4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实验设计与方法

2.1实验设计

2.1.1实验对象的选取

2.1.2实验内容的设计

2.1.3实验负荷设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研究法

2.2.2专家咨询法

2.2.3实验研究法

2.3实验方法

2.2.1测试仪器

2.2.2测试方法

2.2.3统计处理

3动作时相划分与指标选取

3.1动作时相划分

3.2指标的选取

3.2.1人体刚体模型

3.2.2关节角度的定义

3.2.3指标选取

4结果与分析

4.1力——时间曲线的比较

4.2运动疲劳前后跳深各阶段的时间特征

4.3运动疲劳前后跳深的力值变化特征

4.3.1 Z轴方向力值变化分析

4.3.2 X、Y轴方向力值变化的分析

4.4运动疲劳前后冲量的变化特征

4.5运动疲劳前后力矩的变化特征

4.6运动疲劳前后跳深的重心高度的变化特征

4.7运动疲劳前后跳深的关节角度及角速度的变化特征

4.7.1足着台点时关节角度的变化特征

4.7.2蹬深点时关节角度的变化

4.8运动疲劳前后离台速度的变化特征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运动性疲劳作为体育运动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体育教学、训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国内外的许多学者致力于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及运动医学等方面对运动疲劳后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及应用。而在运动生物力学方面,只有个别学者对运动疲劳前后纵跳进行了研究,至于跳深的研究就是微乎其微。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尝试运用三维测力、影像解析等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即运动疲劳前及运动疲劳后),对人体的跳类运动——跳深进行测试,探索与分析下肢运动性疲劳对跳深动作结构所产生的影响,目的是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为进一步揭示运动性疲劳与人体运动之间的关系方面提供初步的科学资料及为跳深理论奠定基础,同时为相关运动训练提供新的思路。 研究结果表明:相对非疲劳条件而言,运动疲劳条件下跳深动作结构的各项特征变化明显。从实验数据可以说明的是:一方面动作周期缩短;运动时间减小;肌肉对外做功能力下降;跳深运动效果降低;各环节参与运动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动作周期的缩短的同时,地面反作用力即垂直方向上的分力、冲量值下降,而在前后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及冲量值都有显著性增加。这也表明跳深的效率下降。最后一方面在关节角度方面,疲劳后的关节角度有明显的变化,反映了疲劳后跳深的弹性能储备及利用率下降。就此提示:如果能充分利用运动生物力学参数指标来衡量机体是否达到运动性疲劳,这将会对运动性疲劳的判断提供更加直观的方法,以及为相关运动训练与训练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设计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