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探究多元化的新型宜居社区——对我国住宅小区的思考
【6h】

探究多元化的新型宜居社区——对我国住宅小区的思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一、简述我国居住模式概况

(一)我国古代城市居民聚居方式的演变

1.里坊制

2.街巷制

(二)我国近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

1.近代城市居住区布局方式

2.现代城市居住区发展模式

3.我国居住小区模式的原型和背景

二、我国居住小区模式的基本特征和缺陷

(一)封闭性的小区模式

1.画地为牢的“城中城”——封闭的居住小区

2.封闭式小区对城市交通的不利影响

3.现代化居住小区与传统老城区街道的安全性比较

(二)大规模的开发模式导致尺度失控与功能单一

(三)居住小区配套设施的自完整性

三、新型宜居社区的内涵

(一)宜居社区的内涵

1.概念界定

2.衡量宜居城市的指标与根本标志

3.宜居的出发点

(二)宜居的重要手段——公众参与

四、多元化——宜居社区的灵魂

(一)多元化的居住需求

(二)倡导多元化的社区模式,创建混合型宜居社区

1.城市功能的混合

2.社区人口结构的混合

3.公共设施、社区空间设计的多元化

(三)宜居社区的标志——社会和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住宅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的住宅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解决了很多家庭的居住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由最初单纯的居住需要转向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居住文化的追求。于是,受苏联“邻里单位”模式和现代主义“功能分区”理论影响的我国居住小区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与人们的多元化居住需求渐行渐远。其中不乏一些“缺乏人性化空间尺度”的矛盾等问题,丞待解决。 本文对当前我国城市设计中的居住小区模式提出质疑的同时,总结了小区模式的特点,规模过大;模式单一,普遍呈围合式的封闭模式;邻里关系淡漠,街道活力和城市的多样性丧失,城市交通受阻,建筑风貌趋同等。并指出其存在的这些缺陷给我国城市建设带来的若干问题。本文从人居环境的三个学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设计学等方面进行探索,结合我国的现状,分析出模式化住宅小区设计存在的深层原因,并根据我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中所规定的宜居技术指标作为探讨内容,以物质环境系统角度出发,从城市住宅区规模、社区布局、配套设施、公众参与、道路交通结构及功能、住宅类型等方面归纳和总结出多层次的建构策略,对居住小区模式存在的非人性化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出适应性的新型宜居社区的解决方案,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城市的居住文化传统,选择多元化的居住区规划与建设方法,以创造丰富多彩的人居环境、文明和谐的宜居型社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