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
【6h】

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对两个重大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一是“三农”问题;二是社会和谐问题。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权益也缺少保障力度,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日渐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焦点和关键。农业现代化及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在传统二元结构下生成的制度,实际上是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利益上的策略选择。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历程上看,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制度及制度的创新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在“三农”问题的形成上有很大一部分要归于制度的设计和建立,二元经济结构本身就是制度安排的结果,带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毕竟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几千年的文明与腐朽共存,如果仅从制度表层上解决现有的问题,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制度变革和创新。而制度的变革和创新,不仅表现在经济制度上的变革和创新,而且还要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既要涉及农村、农业领域中的制度,也要涉及到城市、工业领域中的制度,还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利益关系,诸如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等方面的制度。可以说,以工促农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农业发展实际状态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三农”领域的新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客观要求。
   本文在全面阐述马克思经典作家、西方学者、我国领导人和我国学者关于以工促农制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回顾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生成的原因,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形成演化的过程及其影响和弊端,揭示了以工促农制度提出与确立的演进过程,并从工农业协调发展、国民收入利益分配、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城市转移角度论证了确立以工促农制度的必要性。虽然目前还存在着制约以工促农制度实施的种种因素,但是,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具备了以工促农的条件和实力。本文从不同时期制度安排下的工农关系入手,研究工业化中期,我国的制度供给与选择对以工促农有哪些影响;确定制度是解决促农问题的关键,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对策。
   除了“绪论”和结论之外,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是论述以工促农的相关理论,通过研究以工促农的基本内涵和特点,找到与其相关的概念区别。科学界定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概念与本质,为下面的研究奠定基础。并且阐述了马克思经典作家、西方学者、我国领导人和我国学者关于以工促农制度的相关理论。
   第二部分即第二、三章,研究我国以工促农的演进和现状。第二章主要对我国以工促农制度生成的背景(二元结构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概述,提出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选择与演进,从而探究以工促农制度供给与需求,寻求一定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三章主要对以工促农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有利条件和现实基础。针对以工促农制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的成因,为最终提出制度创新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即第四章,主要分析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以工促农制度的选择,从中总结出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揭示了国外以工促农制度创新五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制定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促农政策;二是逐步完善法律化规范化的促农政策;三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促农政策;四是建立与完善促农的金融财政政策;最后是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并制定农业科技发展战略。
   第四部分即第五章,在以上各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具体对策。首先是发挥制度的有效性与提高政府政策导向能力,从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及就业和保障制度入手,构建以工促农制度的长效机制;其次是创新农业科学技术与教育体制;再次是创新涉农领域的公共财政制度力度;最后是要建立健全各种促农制度保障机制,包括经费投入机制、技术支持机制、人力资源培养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