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域中国家价值链构建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6h】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域中国家价值链构建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和难点

第二章 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低端锁定”

2.1 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现状

2.2 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锁定

2.3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升级面临的困难

2.4 对策:构建基于本土市场需求的国家价值链

第三章 马克思的价值链分工思想及其基础上的国家价值链理论

3.1 价值链理论

3.2 国家价值链理论

第四章 国家价值链的利润来源、基本形式和经济意义

4.1 国家价值链的利润来源

4.2 国家价值链的基本形式

4.3 国家价值链的经济意义

第五章 国家价值链的构建——以风电行业为例

5.1 我国风电行业的发展现状

5.2 基于价值链的风电行业发展问题分析

5.3 风电行业国家价值链的构建

第六章 政策建议

6.1 功能架构和产品架构的双重嵌入

6.2 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双链协同

6.3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三轮驱动

6.4 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双手并举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中国主要以加工贸易的方式融入国际分工,处在全球价值链上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导致了我国制造业的低端锁定。要突破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必须加快构建基于本土市场需求和自主创新的国家价值链。
  马克思尽管没有提出系统的价值链理论,但已经对价值链分工这一新的经济现象做出了一些前瞻性的论述和分析。本文将散见于《资本论》及其手稿各处的马克思的价值链思想进行了仔细的整理和挖掘,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价值链理论,从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基本特点、动力机制、利润来源、基本形式、经济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国家价值链的形成条件包括:社会分工制度的发展;国际分工、国际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追逐利润机制和竞争机制使价值链的某些环节趋于集中和垄断;生产过程的“非独立化和片面化”,使价值链分工成为可能;运输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生产能摆脱地域的限制;在本土跨国公司的推动下,最终形成了国家价值链。国家价值链的基本特点包括:统一性、矛盾性、不平等性、民族性。国家价值链的动力机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资本的本性;自主技术创新;本土市场需求。
  国家价值链的利润来源于两个方面:从垄断资本角度看,来自于垄断资本创造的进入壁垒;从国际价值角度看,来自于国际交换中的剩余价值转移。国家价值链的直接驱动力是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因此国家价值链可以为区分为产业资本驱动型、商业资本驱动型、金融资本驱动型三种基本形式。产业资本驱动型、商业资本驱动型分别是从职能资本在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来考察的,而金融资本则是为剩余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提供信用条件。国家价值链能够实现报酬递增、增加就业、缩小收入差距、协调地区间经济发展。
  风电产业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构建国家价值链具有代表意义和示范意义。风电产业链可以区分为风电的开发、风电的并网输送与利用两个阶段,分别代表了风电的供给端与风电的需求端。风电行业的供给端由产业资本驱动,而风电行业的需求端则是由商业资本驱动的,金融资本在供给端和需求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构建国家价值链的具体政策建议包括:全球价值链的功能架构和产品架构的双重嵌入;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双链协同;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的三轮驱动;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双手并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