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地级市土地财政和城市建成区扩张的适配性研究——以滁州为案例
【6h】

地级市土地财政和城市建成区扩张的适配性研究——以滁州为案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文献综述

1.3研究方法

1.4可能的创新点

1.5文章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土地财政对建成区扩张的财政激励及相关理论基础

2.1土地财政对建成区扩张的财政激励

2.2土地财政与建成区扩张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第三章 全国地级市土地财政与建成区扩张情况分析

3.1全国地级市土地财政状况分析

3.2全国地级市市辖区城市建成区扩张分析

第四章 滁州市土地财政状况和城市建成区扩张

4.1滁州市土地财政状况分析

4.2滁州市建成区扩张程度分析

4.3 滁州市与安徽省其他地级市土地财政状况与建成区

第五章 滁州市土地财政推动下建成区扩张的适配性分析

5.1滁州市整体情况时间序列分析

5.2滁州市建成区扩张适配性的面板数据分析

5.3滁州市土地财政对建成区扩张影响的面板数据分析

第六章 滁州市各县市土地财政状况和城市建成区扩张比较分析

6.1滁州市各县、市土地财政现状分析

6.2滁州市各县、市建成区扩张程度分析

6.3“江淮背腹,吴楚冲衢”——全椒县案例研究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结论

7.2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城市建成区扩张是土地财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土地财政收入有效地解决了城市基础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地方政府为继续彰显政绩,圈占郊区农用地用于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促进了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然而,有些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并没有带来居民的相应增长,城市的人口密度明显下降。2015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上,中国工程院士郭忠仁透露,全国新区规划人口达34亿,中国将进入一个城市面积简单的量增疯狂扩张的时期。这34亿人口城市规划也意味着中国住房市场要进入一个难以想象的“大跃进”时代,中国将出现更多的“空城”。城市建成区规模扩张的是否与经济发展相适配成为了新的研究主题。
  本文对土地财政以及土地财政所带来的城市扩张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首先从财政的角度分析了土地财政对城市建成区扩张的财政激励作用,并对全国280个地级市2004-2013年土地财政与市辖区的建成区扩张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对各地市市辖区进行分组,选取了市辖区建成区扩张较严重的滁州市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对滁州市包括其下辖的县区的土地财政状况和建成区扩张趋势进行分析,并使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从人均GDP和人均消费这两个角度探讨了滁州市建成区扩张的适配性,并实证证明了土地财政对建成区扩张的推动作用。最后,在对滁州市各县区及县级市的土地财政与建成区面积扩张进行进一步的横向比较分析后,挑选了滁州市近些年建成区面积扩张最快的全椒县为案例城市,通过对全椒县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研究来分析全椒县建成区扩张的适配性。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滁州市建成区面积扩张并没有带来人力资源的集聚,建成区面积增长与人口增长不匹配,并且城区的扩张无法显著地促进消费的增长,而消费是就业情况和收入水平的象征,建成区过度扩张存在盲目性。无论是制度层面的分析还是定量分析都表明,滁州市土地财政对其建成区扩张的助推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2014年房地产市场在解除限购后,又出台“930房贷新政”,全面松绑房贷,这些政策使得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率先复苏,不同城市间的人口资源的集聚力将进一步分化,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仍然会受到众人的追捧,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导入。因此,中小城市应积极防范和控制土地财政过度推动建成区扩张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提出了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比例;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金管理制度;减少中小城市用于廉租房、安置房的土地划拨;完善政绩考核机制的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